搶佔制高點,才能在人工智慧“馬拉松”中立於不敗之地

發佈時間:2018-05-02 11:04:14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張蓋倫 | 責任編輯:肖寒

近日,十三屆全國政協第一次雙週協商座談會在京召開。會議聚焦的話題是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對策。


我國人工智慧的成績單亮眼:論文專利數量躋身世界前列,部分技術已經世界領先。而且,智慧産品和應用大量涌現,一批領軍企業快速成長……不過,在委員和專家看來,仍要重視我國人工智慧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儘快搶佔科技制高點,才能在這場“馬拉松”中立於不敗之地。


夯實基礎,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介紹,世界主要國家都已將人工智慧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人工智慧發展也已經取得重要進展。但整體來説,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


委員和專家指出,在人工智慧領域,我國尚缺少重大原創成果,基礎理論、核心演算法主要來源於發達國家;高端晶片、重要産品與系統等還被跨國巨頭壟斷。


讓全國政協委員、科教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曹健林憂慮的是,GPU、ASIC、FPGA等硬體對新一輪人工智慧發展起到了重要驅動作用,但在這些方向上,唱主角的還是歐美公司。“美國在人工智慧晶片上的投入仍全球領先,未來極有可能繼續保持在基礎軟硬體方面的優勢。”


與會人員指出,將來在人工智慧的關鍵技術上,可能西方國家“能卡你的都會卡你”。搶佔制高點,很有必要。


中科院計算所智慧處理器中心主任陳雲霽做的就是智慧晶片,作為智慧晶片公司寒武紀的創始人,陳雲霽感慨,智慧晶片領域的國際競爭已經愈發激烈。


“我的建議是,儘快制定智慧晶片的國家標準,尤其是指令集的國家標準。”陳雲霽説,X86指令集和ARM指令集主導了資訊時代的發展。人工智慧時代,不能再走老路,應形成以中國為主導的指令集標準。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投資不足。


曹健林強調,每年我國在處理器、晶片領域的社會投資不到美國的二十分之一,基礎晶片的差距在今後可能繼續拉大。國家在加大研發支援的同時,也要鼓勵企業合作、並購,加快提升我國智慧晶片研發能力。


“英特爾每年的研發投入在100億美元以上,光靠國家出錢是遠遠不夠的。”陳雲霽説,能否借用更多金融手段,對晶片企業予以支援。


要有一流研究機構,精準引進一流人才


“新的人工智慧顛覆性技術的出現,應該是大概率事件。”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徐波表示,要站在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最前沿,才能在這場馬拉松式比賽中立於不敗之地,“否則極有可能在技術拐點出現時丟失發展優勢”。


何出此言?徐波補充解釋,他們判斷大概在2025年之前,人工智慧領域會有新的顛覆性技術出現。如今的主流技術是大數據為主導的深度學習技術;未來的技術,可能靠的是“小數據”——你不用“喂”機器海量“數據糧食”,它也能通過跟環境的交互,學會“舉一反三”。“這一改變已經初見端倪。”


徐波指出,目前我國人工智慧研究隊伍與工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礎研究分散,技術和産業分隔,使得我國人工智慧綜合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可以通過國家實驗室這個組織形式,協同跑出中國人工智慧可持續發展的加速度。”


在徐波的構想中,國家實驗室的建設要選擇有前瞻性佈局、有卓越研究和人才基礎及系統化研究實力的成建制隊伍,整合各類互補性研究力量和平台資源,形成新的戰鬥力。


國家實驗室的主要使命和目標,是通過跨界的基礎性原理、機理突破和融合,驅動和重塑從演算法、晶片、終端、伺服器至作業系統的技術開放生態。行業龍頭和科技型企業也應是其中的重要力量,國家實驗室要實現技術生態和應用生態的連接。

王志剛也表示,國家下一步應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創新體制機制,建設若干世界級研究機構和創新基地。曹健林直言,要建設幾個國際一流水準的研究機構,力爭吸引排名前列的頂級科學家入駐。


強調頂級科學家,是因為我國尤其缺人工智慧的領軍人才和團隊。在未來,人才可能成為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掣肘。“要設立專門渠道,制定特別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回流,實現高端人才的精準引進。”曹健林説。


全國政協委員、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對此也有話講:企業想從國外引進“大神”,但進了業界,沒了學界頭銜,“大神”心裏總有疙瘩。“國家‘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等人才計劃,能不能也把企業人工智慧人才納入進來?”


有委員建議,可以構建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學術交流和溝通平臺,把民企的領軍人才納入國家人才體制範疇,讓優秀的産業人才能夠同等地參與高校科研和人才培養,參與職稱評定和學術評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