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探索電子垃圾治理
發佈時間:2018-04-13 11:39:28 | 來源:人民郵電報 | 作者:劉智澎 | 責任編輯:肖寒新加坡每年丟棄約6萬噸電子垃圾,一半是家用電器和資訊科技産品。這意味著,平均每人每年“製造”約11公斤的電子垃圾,相等於73部手機的重量。不過,只有6%的電子垃圾做到再迴圈。電子垃圾回收率低,問題到底出在哪?
新加坡電信和新加坡郵政去年攜手推出當地規模最大的電子垃圾回收計劃“ReCYCLE”。
公眾可以把不要的手機和網際網路設備,丟棄在新加坡電信零售店和特許零售商的回收桶,也可以免費索取特製的“ReCYCLE”信封,裝好電子垃圾再投入郵箱。
這兩家公司過去9個月收到約500公斤的電子垃圾,多數是小型電子産品,如手機、平板電腦、充電器等等。
不過,新加坡電信可持續發展總監謝文聰受訪時表示,他們在設置回收桶時,面對不少限制。“由於零售店的空間有限,回收桶不能太大,所以我們無法收集大型的電子産品。購物商場基於安全方面的考量,也不能設置回收桶。他們可能擔心不法分子利用這些回收桶進行恐怖威脅,或擔心清潔工人把這些電子垃圾當成一般垃圾丟掉。”
謝文聰也認為,電子科技發展迅速,導致電子産品更快速被淘汰,造成電子垃圾氾濫。“市場上的電子産品不斷推陳出新,消費者也不斷追求最新的款式,幾乎每年都要換一次。與其把這些還能用的舊款電子産品,如手機丟掉,不如拿去回收,或收在家裏以備不時之需。不然,舊款的電子産品越快被淘汰,電子垃圾的數量也就越來越多。”
希世環保是新加坡六家主要的電子垃圾再迴圈業者之一。該公司設在大士工業區的回收工廠,每年處理約5000噸電子垃圾,其中也包括新加坡電信和新加坡郵政收集到的舊手機。
手機裏的電路板,在經過人工拆解和化學處理後,可以提煉出黃金碎片,再溶解冶煉成金條,作為工業用途。
據了解,每噸電路板可提煉出300克左右的黃金,市價可達 16500新元(約合79108元人民幣),而這些貴金屬就是回收業者的主要盈利來源。不過,希世環保市場行銷執行員林詩滿透露,成本壓力和技術局限是許多業者普遍面對的問題。
“電子垃圾回收處理其實是一項專業性強,並且需要很多技術的一項工作。初期需要投入的成本較大,而成本回收方面也比較慢。目前在本地,電子垃圾回收的大環境還未真正成形,還沒有一個完善的回收體系和制度,設備和技術也不像國外那麼先進,所以一些電子垃圾還是必須送到國外進行更深層的處理。”
新加坡有一家特別的“咖啡店”。它打著“Kopitiam”的招牌,卻不賣咖啡,而且每週只營業一天。原來這是社會企業“永續生活研究所”舉辦的“Repair Kopitiam”(維修咖啡店)工作坊。每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都會有一群義工免費教導街坊維修損壞的家用電器。
“Repair Kopitiam”自2014年創辦至今,已有超過250人報名成為義務“維修教練”,一共維修了超過1500件電器,成功率高達六成。最常見的電器包括電熨斗、風扇及熱水壺。
義工李永義説:“我們並不是幫公眾維修,而是教他們自己動手維修。如果電器製造商在設計産品時,可以更重視‘維修性’,那麼消費者在電器損壞時,就可以把它拆開進行維修,而不是另買一個新的。地球的資源有限,我們不能繼續無止境地使用這些資源。選擇再迴圈或維修電器,可以幫助節省資源,也可以延續這些電器的壽命,達到減少電子垃圾的目的。”
印表機和影印機製造商富士施樂,早在 1995年就開始為報廢的産品提供免費回收服務,過去20多年來的回收率高達99.9%。
富士施樂亞太區企業可持續發展總監梁殷透露,為了確保産品的“可回收性”,富士施樂用了多年時間進行研究,改善産品設計機制,並購買新材料和零件。這是因為最有效的生産方式往往是最不利於回收的。
新加坡政府最遲將在2021年之前,落實一套強制性的電子垃圾管理系統,規定電子産品製造商和進口商遵循“製造商責任延伸”(EPR)的監管模式,回收在新加坡市場售賣的電子産品。
不過,梁殷認為,要在全國實行EPR監管模式,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我們這些年來投入不少資金建立回收網路和重新設計産品,但是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小型企業要如何籌集額外資金來建立回收網路?我認為這方面需要政府的介入,提供資助或津貼,幫助企業開始推行回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