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擊敗”人類預報員是“偽命題”

發佈時間:2018-03-28 18:17:05 | 來源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

人工智慧的明星選手“阿爾法狗”,在打敗人類圍棋界頂尖高手李世石、柯潔之後,旋即被零基礎自學成才的“阿爾法元”輕鬆戰敗,一時引發人們追問:人工智慧發展之迅速,未來是否會有更多人類職業被其擊敗?


眼下來看似乎不然,至少在氣象預報領域,這在專家看來還是一個“偽命題”。今年3月23日是第58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正是“智慧氣象”,在中國氣象局舉辦的“風雲莫測,智慧前行——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的活動中,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副主任諶蕓説,人工智慧在氣象領域更多是一種技術,它和人類預報員之間並不存在競爭和淘汰的關係。


在諶蕓看來,目前,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幫助預報員作普通的、常規天氣的精準預報,但在一些災害性、極端性、轉折性的天氣過程中,仍需要預報員利用天氣學知識、長期積累的預報經驗發揮作用。她説,將來,人類預報員可以利用更為先進的人工智慧等技術,結合豐富的知識基礎和對大氣運動機理的分析認識,訂正作出更精準的預報及影響預報,為有關部門決策和開展防洪減災提供科學支撐。


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昆也在“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中提到,把“智慧氣象”和“智慧防汛抗旱”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為防汛抗旱工作以及公眾生活提供服務,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尤其是在防汛抗洪的關鍵時期,及時準確的降雨預報非常重要。


他説,天氣預報預測的準確率關係到水利調度、水資源利用以及防洪抗旱的效率。未來,小尺度、更加精細、更加短時的預報,結合當地的水文預報模型進行山洪災害、中小河流洪水預報預警,更有可操作性。這就需要氣象、水文以及防汛抗旱部門更加密切的配合,發揮資源共用、數據融合的作用。


不過,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在天氣預報的應用尚屬於初級階段。諶蕓説,預報預測按照時間的長短可以分為:0~30天的天氣預報,和30天以上的氣候預測,而前者還可以分為0~2小時的臨近預報,2~12小時的短時預報,12小時到3天的短期預報,7~30天的長期預報。而人工智慧的影子更多是在短時預報方面出現。


據她透露,目前國家氣象中心和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把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到與天氣預報中,但這種合作只是在強對流天氣的短臨預報方面,其他時段的人工智慧技術應用,還在探索之中。“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既需要懂演算法的人員,又需要懂天氣的人員協作,才能把這件事做好”,諶蕓説。


她還提到,隨著探測技術的發展,大氣探測網路逐步完善並朝著“智慧”的方向發展,為天氣預報提供強大支撐。對於氣象預報來説,“智慧”意味著智慧探測系統加精準數字預報模式,貫穿在天氣預報的全流程,從監測、數據收集、數值預報、分析、預報預警到預報發佈。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黨委副書記吳可軍在活動中透露,為彌補全國現有120個探空站的不足,氣象部門將投入一些新設備,並彌補大氣層垂直觀測的不足。未來,還將基於高精度、多要素感測器技術的智慧觀測與網際網路、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智慧處理技術深度融合,實現觀測的智慧化感知、智慧化響應和智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