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農業,讓茶更香蟹更肥
發佈時間:2017-11-08 11:25:43 | 來源來源:新華日報 | 作者:朱秀霞 | 責任編輯:胡俊足不出戶也能種地 按按手機養蝦養蟹
“今年螃蟹長得比往年肥,品質也好了很多。”11月7日傍晚,江蘇宜興丁蜀鎮水産養殖戶張息芝,給記者展示一隻肥美的紅嘴螃蟹。“該給螃蟹充氧了。”只見他打開手機APP,點擊按鍵,水中央的充氧裝置自動啟動。“溶解氧7.67mg/L,水溫16℃,這是螃蟹舒適的環境。”
張息芝的120畝水産養殖地,今年全部用上物聯網高科技,智慧調配螃蟹生長環境和合理餵養,螃蟹産量較去年同期增近15%,“現在每天靠快遞發送的螃蟹銷售額,超過5000元。”
連日來,記者走訪無錫、連雲港、泰州等地的水稻田、蔬菜大棚、茶園,探訪物聯網為農業生産增益、節本,促進富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場景。
“以前種地,都憑經驗,現在足不出戶就能種地。”63歲的無錫蓮花蕩農場負責人范伯華,種植水稻500畝,用上物聯網技術後,通過氣象測報設備,可精確獲取溫度、降雨量、光照強度、風速風向等氣象指標。
江蘇中農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行銷總監萬鑫説,這些指標實時推送至無錫移動打造的大田物聯網平臺以及手機APP上,為農業生産活動安排提供參考。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施肥與灌溉是非常重要的兩個環節,靠經驗無法達到最理想的效果。現在,只需通過肥情監測設備收集農作物葉面反射的光譜,平臺就可分析出農作物的生長指數,將數據與標準指數進行比對,就能獲得最優施肥方案。“根據施肥方案,水肥一體機將肥料與水按比例混合,在灌溉的同時完成農作物施肥,一舉兩得,還特別節省肥料,一畝地少用5%的氮肥。”萬鑫説。
針對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遇到的蟲害問題,通過蟲情測報燈進行昆蟲誘集,分析昆蟲數量及種類後,平臺會制定農藥噴灑方案,利用無人機在低空進行精準施藥,農藥噴灑的均勻性和噴灑作業的安全性大大提高。而對范伯華來説,這一切都可以通過手機APP操作,“坐在辦公室,穿著西裝,搓著麻將,就可以遠端種地。”
無錫市茶葉研究所所長許群峰種茶十多年來,最怕的就是採茶期遭遇“倒春寒”。“在山凹裏的茶田,溫度低,容易形成霜凍,特別容易被凍傷。”以前靠工人特別看護,現在安裝了除霜風扇,完全解決了這一問題。許群峰説,借助茶葉物聯網平臺,當感測器檢測到茶叢頂部氣溫低於4℃時,平臺系統會自動啟動風扇,將高空相對溫暖的空氣吹向茶叢,防止結霜。
許群峰説,對於紅茶來説,發酵是其製作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不同的溫度、濕度,甚至發酵時間的長短,都直接影響茶葉品質。以往都是靠經驗豐富的師傅,憑手感、香氣以及顏色的變化來控制發酵室環境。應用物聯網技術後,就可借助茶葉物聯網平臺,將發酵室的溫度、濕度控制在最佳狀態,從而得到最高品質的紅茶。
“專業技術人才缺口大,多為‘經驗型’‘模倣型’,生産經營相對落後,多采用手動人工進行數據採集和控制。”江蘇電信物聯網專家説,江蘇作為水産大省,全省水産養殖超過400萬噸,市場價值超過400億元,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空間非常寬廣。僅以南通如東一地為例,2010年起規模化溫棚養殖南美白對蝦,如今全縣年産值達40多億元,利潤超過15億元。雖然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白對蝦集散中心,但一線技術專家缺口很大。江蘇電信正在打造基於物聯網的智慧養殖,就是通過物聯網技術,讓廣大養殖戶通過線上“專享”專家,解決各種養殖技術難題,提高白對蝦的養殖産量和品質。
“物聯網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産是大勢所趨,但通過這些年的推廣,發現還有不少攔路虎。”萬鑫説,“最年輕的農民,可能都快50歲了,他們學習新技術很慢。”為了教會范伯華學會裝APP、用APP,特別給他安排專家“跟蹤服務”。
同時,讓物聯網等高科技走進農田,成本有點高。萬鑫舉例説,宜興丁蜀鎮水稻田使用的感測器設備,一套成本20多萬元,覆蓋面積僅約百畝地。近年來,物聯網設備被列入農機補貼範疇,去年一畝補貼1600元,今年1000元,“但和高昂的成本比,還是不夠的,希望能提高補貼數額。”
通信研究專家杜燕鵬認為,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將物聯網等高科技送到農民手裏,可以推動技術扶貧,助力鄉村振興,迫切需要政府和企業等各方面形成合力。
本報記者朱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