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機器人“寫”出更精彩的抗震故事
發佈時間:2017-08-11 10:08:41 |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東原 | 責任編輯:胡俊九寨溝地震發生後的整夜,在酒店門口避難的山東人張明,耳邊一直迴響著救護車的聲音。他知道,消防、武警、公安,各個隊伍的戰士正在迅速集結,前來救援。熬過黑夜,清晨到來。在當地政府的調派下,中巴大巴,一輛輛到達。各類物資也免費提供。撤離路上,還有很多當地的志願者提供熱心服務。災難發生20小時內的有序調度,實現了5萬餘人的大撤離。
災難發生後,人們關注枯燥沉重的數字,也希望透過人的視角,以微觀鏡頭解剖地震發生時和發生後的一切。山東人張明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不一樣的地震,傳遞了不一樣的溫情,讓人們體會到什麼叫守望相助,什麼叫“有災難才知祖國之溫暖”。
大災中並不缺少故事,缺少的只是發現的眼睛。朋友圈刷屏一篇文章《九寨溝的九個生死故事》,生死一瞬間,普通人的生死離別,那麼的扣人心弦;展開的自救互助,那麼的觸動人心。無法忘記那一雙摟著女兒的手,無法忘記在災難面前組織的“敢死隊”。看完這樣的故事,對於地震的殘酷有著更深的了解,對於人性的美麗也有著更深的體會。
面對“九寨溝故事”,有人感慨:機器人寫不出這樣觸動人心的生死故事。這是有所指的。九寨溝地震發生後,有一條機器人寫稿的資訊:在地震之後,中國地震臺網機器人自動編寫稿件,僅用25秒出稿,540字並配發4張圖片。內容包括速報參數、震中地形、熱力人口、周邊村鎮、周邊縣區、歷史地震、震中簡介、震中天氣8大項。采寫新聞的速度,已然超出想像。
智慧機器人時代,真的來到了。不僅帶來了極大便利,也對工作生活方式産生了全方面改變。相對於九寨溝地震引起的震動,機器人寫新聞帶來的影響範圍小得多,但對於媒體圈來説,並不亞於一次小地震。有關機器人采寫新聞的消息,早就有了報道,只是沒有這一次直接和強烈。很多媒體人在關心地震的同時,也在擔心自己,未來會不會有一天被機器人淘汰?
危機感不是一件壞事,頹廢感才是一杯真正的毒藥。在地震新聞報道中,機器人有著自己的優勢,但有一些新聞,註定是智慧機器人無能為力的。比如地震發生後的生死故事和愛心故事,不僅需要深入現場的親歷,而且需要有悲憫溫柔的情懷。這種故事,最是打動人心,最能反映時代的風貌。
災難是由人承受的,奇跡也是由人創造的。據初步統計,截至8月9日17時,災區滯留遊客已基本轉移疏散完畢,共計將遊客5萬餘人從地震區域疏散轉移。5萬多個人,5萬多個故事。當然,沒有必要把這麼多故事全部報道出來,但深入災區,走近當地百姓和遊客的身邊,傾聽他們的內心,這樣的故事卻是需要的。這對於尋找人性的美麗,發掘守望相助的力量,是十分必要的。這樣的故事,永遠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