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物聯網行業現狀分析及趨勢預測
發佈時間:2017-07-27 11:04:54 | 來源:物聯中國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胡俊 物聯網,是指物物相連的網際網路。行業內對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傳感、全球定位系統、鐳射掃描等資訊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相連接,進行資訊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慧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等。物聯網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網際網路,是在網際網路概念的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路;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資訊交換和通信。
近幾年,隨著高速寬頻網路的普及,和大數據、雲計算的發展,以及物聯網平臺型企業的成長和行業標準的推進,對物聯網行業的需求也隨之升級,從基礎的物品識別、網路資訊傳輸,開始向平臺管理、數據分析等更高層次的需求升級,如此一來,物聯網的雲、管、端的資訊閉環將會打通。
一、中國物聯網市場現狀分析
1、預計到2015年底,全球行動通訊用戶達到75億,超過人口總數,滲透率超過100%,人與人的通信增長已顯瓶頸,未來五年主要增長點將在於萬物互聯帶來的物聯網增長。目前全球物聯網的平均滲透率只有3%左右。相比之下,北歐的滲透率較高,達到20%左右,其他歐美大部分發達國家的滲透率低於10%,中國作為經濟體量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物聯網的滲透率不足5%。未來10年,全球物聯網産值將達到8萬億美元。此外,物聯網將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硬體未來將不再是獲利的主要來源。到2020年,來自應用和服務的産值將佔物聯網總産值的70%,遠超半導體、通訊技術和雲端平臺的産值。
2015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達到624億美元,同比增長29%。預計到2020年全球會有240億台物聯網設備聯網,而思科、華為、愛立信則估計2020年物聯網連接數量在500億至1000億個之間,遠超現在70多億部手機數量。其中,用於運動健身、休閒娛樂、醫療健康等的可穿戴設備會成為主要應用。根據我們的測算,2020年每人平均連接設備數將從當前的1.7個,上升到4.5個。
2、2016年,物聯網邁向2.0時代,全球生態系統將加速構建。在我國,物聯網的發展過去一直處於政府主導與保護階段,新一屆政府將物聯網作為重點産業打造,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雲計算和物聯網發展,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規劃佈局,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隨著物聯網應用示範項目的大力開展,“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等國家戰略的推進,以及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和市場的驅動,將激發我國物聯網市場的需求。
3、2014年我國物聯網産業規模突破6200億元,同比增長24%,2015年市場規模達到7500億元,同比增長21%。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預計,到2020年我國物聯網産業規模將達到2萬億,未來5年複合增速22%。相比之下,2015年,我國電信業務收入完成1.13萬億,同比增長僅0.8%,可以預期的是,未來物聯網産業規模將達到目前電信産業規模的2倍以上,孕育的産業鏈機會巨大。
截止目前,我國物聯網産業已形成包括晶片和元器件、設備、軟體平臺、系統整合、電信運營、物聯網服務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産業鏈。2015年,我國M2M(MachinetoMachine)連接數突破7300萬,同比增長46%。RFID産業規模超過300億元,感測器市場規模接近1000億元,但産業優勢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硬體領域。整體來看,我國在M2M服務、中高頻RFID、二維碼等産業環節具有一定優勢,在基礎晶片設計、高端感測器製造、智慧資訊處理等産業環節較為薄弱,物聯網大數據處理和公共平臺服務處於起步階段,物聯網相關的終端製造、應用服務、平臺運營管理仍在成長培育階段。
4、目前,我國從事感測器的研製、生産和應用的企業有2000多家,從事微系統研製、生産的企業有50多家,産品種類共計6000多種,年産總量40多億隻,市場銷售額突破1000億。但我國感測器小型企業佔比超過七成,産品以低端為主。高端産品進口占比較大,其中感測器約60%,感測器晶片約80%,MEMS晶片基本100%進口。
從企業數量和分部區域來看,目前我國物聯網及相關企業超過3萬家,其中,中小企業佔比超過85%,已初步形成環渤海、長三角、泛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四大區域集聚發展的空間格局,已有4個國家級物聯網産業發展示範基地和多個物聯網産業基地。
二、中國物聯網行業發展趨勢預測
1、物聯網技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能力使得數百萬個或者上億個接入設備,實現物體和網際網路的連接,實現長距離和短距離通信,那麼,有兩個指標將會對物聯網發展構成影響:低成本和低功耗的硬體、無處不在的連接和線上服務。近年來微電子成本的下降帶來了關鍵組件的成本下降,從而帶動整體硬體成本大幅下降,這一點成為物聯網生態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包括感測器、RFID電子標簽、雲存儲、網路傳輸等,並且計算、存儲、傳感等硬體越來越微型化,給物聯網的産品部署帶來極大便利,能耗降低顯著提升。
2、由於物聯網節點的海量性和大部分節點處於全時工作,節點生成數據的數量規模和頻率遠大於網際網路。據預測,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將超過40ZB(4萬億GB),其中,物聯網産生的數據量將超過10ZB。一些物聯網行業應用,如車聯網、智慧電網、設備聯網監測等,海量終端連接帶來的採集數據也同樣是海量的,而且大部分是非結構化、多樣性和存在噪聲的數據,使得傳統IT解決方案無法滿足物聯網快速發展催生出來的數據處理需求,因此,物聯網與雲計算、大數據的結合變得水到渠成。
3、物聯網PaaS平臺對能力開放要求會更高,需要提供一些類似智慧硬體自助開發的平臺,比如中國移動的OneNet物聯網開放平臺,以及BAT等網際網路巨頭的物聯網平臺。
4、按照國際電信聯盟的時間表,預計2020年後,5G將全面投入商用。在MWC2016(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上,美國Verizon宣佈其已經開始在TexasOregon以及NewJersey兩地開始進行5G測試。同時,AT&T也宣佈,開始在其實驗室進行5G測試。國內,中國移動提出滿足2020年5G商用部署的需求,那麼也意味著商用將在5年後啟動,並且有望于2018年啟動試驗網。
投資者對於5G的認識,可能更多停留在其網路效應上,包括:10-100倍的網路速率,10-100倍的互連終端設備數量,1000倍的數據容量,時延降低到5毫秒以下,電池壽命延長10倍可至數年。但是,忽視了技術演進的本源是應用,5G的出現不只是一張新的移動寬頻網路,其設計的出發點是考慮更加全面的行業應用,5G和物聯網將形成很好的結合。
5、萬物互聯的基礎是要有無處不在的網路連接,未來基於萬物互聯的連接方式將呈現多樣化,按照不同應用對網路能力的要求、時延、頻寬、價值,可分為上中下三層。頂層是低時延、高頻寬、高價值的業務,底層則是低容量、低頻寬的保障性業務,不同的業務需要的連接方式不同。運營商的網路是全球覆蓋最為廣泛的網路,在接入能力上具備獨特的優勢,並且基於SIM/eSIM形成一個最真實的用戶管理體系。因此,基於廣域低功耗蜂窩技術的物聯網標准將大大推進物聯網應用的普及速度。
據預測未來60%的連接將通過廣域低功耗蜂窩技術來實現,NB-IOT將重點瞄準這60%的市場。另外,30%市場需要中等保障,比如智慧家居等,需要通過感測器、WiFi、低功耗藍芽、Zigbee等技術實現,剩下還有10%的高保障業務,比如智慧駕駛、智慧醫療、虛擬現實等,需要大容量、實時傳輸、智慧處理等,還將依賴於5G/LTE等高速移動蜂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