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加快農業物聯網平臺建設

發佈時間:2017-07-20 16:27:31 | 來源:福建日報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胡俊

伴隨著科技進步,智慧農業成為未來農業種植發展的大趨勢,給農業帶來了生産方式和銷售方式上的轉變。福建省在農業物聯網方面的運用已經有一定規模,如目前推行的農産品品質可追溯、農業專業遠端指導和診療等智慧農業,助推現代農業發展。2013年8月,福建省農業廳在食用菌、果蔬、茶葉、禽獸養殖等優勢農業産業中認定若干農業物聯網應用示範點。電子商務的崛起,農業物聯網的運用,讓農産品走出山門,在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同時,也在改善著農民的生産、生活方式,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物聯網是通過RFID等傳感設備建立起來,實現物與物之間資訊傳輸與交流的資訊網路。農業物聯網的應用,則主要是在農業生産環境因素方面實現感知、傳輸、處理和再控制。農業生産環境因子在種植業方面,包括水、肥、熱、氣、光等;在養殖業方面,包括光照、溫度、空氣、水中的pH值、溶解氧、富營養物等。隨著雲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先進的農業管理方式也逐步成為構建物聯網農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農業發展模式。一是品質全程可追溯。二是生産種植過程分析。三是簡化複雜的供應鏈,降低物流成本,為農民增收、農業增長和農村穩定創造了條件。當前,蓬勃發展的農業物聯網面臨的瓶頸主要是:首先,受資金制約嚴重。其次,農業專用感測器缺乏。第三,物聯網設備不夠接“地氣”。在滿足農民使用需求方面還要繼續探索。第四,設備智慧化水準低。第五,農民觀念落後。第六,缺乏專業冷鏈設備。福建省生鮮産品的流通缺乏專業冷鏈設備和設施,導致果蔬、肉類、水産品冷鏈流通率僅為5%、15%、23%,造成了不少損失。相比之下,發達國家果蔬冷鏈流通率達到100%。在生鮮類農産品訂單中,物流成本高達25%-40%,而服裝、電子類的物流成本只有5%左右。

農業發展面臨著資源與環境等約束,迫切需要加強農業物聯網的應用,提高農業精細化管理水準。

建立農業資訊補貼制度。加快推動農業物聯網相關産品和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以此鼓勵電信運營商、IT涉農企業、科研院所等社會力量投入農業物聯網建設,逐步形成政府引導下的投資主體多元化、運作維護市場化,合力推進農業物聯網發展。

      提升農業物聯網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堅持自主研發與引進吸收並重,提升農業物聯網的自主創新能力,難度大的技術要加快引進吸收,短平快的技術要自主研發,把感測器轉換成低成本、攜帶型的儀器設備,通過單項技術突破與整合應用並舉,加快技術研發應用步伐。二是物聯網設備要力求方便實用和“傻瓜化”。農業物聯網項目要以“測得出、使得快、算得靈、用得好”為建設標準,重點在功能設計、核心技術、推進機制等方面尋求突破。三是農業物聯網發展應用應突出重點,與現有資訊化工作結合。農業物聯網是個複雜的工程,其應用應突出重點,優先從基礎好、規模化程度高的行業入手,應在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生産過程精細化管理、農産品與食品安全監控系統等領域優先發展。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農業物聯網使用經驗,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