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彈指一揮間。

三十年前,這裡是一片農田和水塘;三十年後,這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遍佈著上市公司、創新平臺、高新技術企業、高校院所和“基金叢林”,單位面積産出效益居全國高新區前列、安徽省首位,成為安徽科技和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並以“中國聲谷·量子中心”聞名全國。

2021年是合肥高新區成立三十週年。三十年來,這片只佔全省千分之一國土面積的創新熱土,始終秉持著“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的使命,踐行“畝均産出為王”的效益理念,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催生出一大批原始創新成果,孵育出全省約四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和五分之一的高新技術企業,用合肥市1.1%的土地實現了全市11%的GDP和19.8%的稅收收入,並形成了“科學研究-應用研究-産品設計和生産-産業集群”的全鏈條創新體系。

高舉創新大旗當科創名城建設的“排頭兵”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智力密集的大城市,可以積極創造條件,試辦新技術産業發展區,並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1988年,合肥科技工業園批准建立,成為合肥市第一個開發區。1991年,國務院批准合肥科技工業園等27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合肥高新區正式誕生,成為全省第一個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發展特區”。

合肥高新區從誕生起就錨定了科技創新的航向。一方面,合肥高新區搭建各類科創孵化平臺,出臺配套主持政策,並在1992年設立了第一家孵化器“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另一方面,高新區積極與中國科大等高校院所對接,吸引科技成果進區孵化。1992年,由中國科大、合肥高新區等聯手建設的合肥高科技廣場,成為全國第一個以會員制方式進行集約化經營、管理和服務的高科技産品和資訊的集散地。後來,劉慶峰等一批批年輕的創業者走進高新區,創建了科大訊飛、華米科技、國盾量子等知名企業。

2004年,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合肥科學城”的構想,並將高新區作為實施主體,建設“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示範區”。此後,合肥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跑進了“快車道”,各類創新資源加快集聚。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合肥高新區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中排名第八,成功躋身全國高新區第一方陣。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位於合肥高新區的中科大先研院裏,考察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成果集中展示。習近平總書記説,合肥這個地方是“養人”的,培養出了這麼多優秀人才,是創新的天地。希望大家再接再厲、更上層樓。祝大家創新愉快。

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成果展的79件展品中,有68件是高新區企業或機構研發生産。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合肥高新區自2016年起,提出建設“財富高新、和諧高新、美麗高新”的美好願景。高新區創新發展,邁入了歷史新階段。

2017年1月,合肥獲批全國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高新區成為核心承載區。2018年9月,中國科大高新園區正式開工。同年4月,合肥高新區被科技部納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9月,高新區出臺《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動方案》,明確了“2020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2035年邁入全球高科技園區前列”三步走戰略,全面推進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

如今的合肥高新區,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創新鏈,成為安徽省科教創新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這裡創新平臺雲集,累計建設中國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創新院、安大綠研院、武大創新院等30余個新型研發機構和新型創新組織,累計轉移轉化科技成果約2000項。截至2020年底,高新區共建有省級以上研發平臺237個,國家級平臺82個,位居全國高新區第3位。

作為創新創業的孵化地,合肥高新區已擁有眾創空間35家,其中國家級11家,擁有孵化器36家,其中國家級10家,以及創新産業園、中安創谷等加速器和産業園區9個,各類孵化載體80余家,科技孵化總面積超500萬方,孵化面積居全國前五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高新創業園已形成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程孵化鏈條物理空間,孵化面積已達130余萬平方米,在園企業數量1300余家。截至2020年底,高新創業園已累計培育上市企業13家、科技板掛牌企業47家、國家級高企569家。

在創新平臺和科技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合肥高新區近年來還涌現出一大批重大創新成果。量子科技領域,墨子號實驗衛星、光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的關鍵研發環節在高新區完成,世界首臺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悟源”、中國首款量子電腦作業系統“司南”誕生於此;人工智慧領域,科大訊飛在語音識別與合成、聲紋檢測等領域連續15年全球第一,類腦國家工程實驗室轉化的腦機介面技術在全國實現首例醫學應用,華米科技則成功研製全球首款融合人工智慧和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的智慧晶片;積體電路領域,中電科38所成功研製單核運算性能最強數字信號處理器“魂芯2號”,芯碁微裝在直寫光刻設備領域率先取得突破,成為全國唯一實現産業化的光刻機製造商……

2020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考察安徽省創新館時,展廳內59%的參展企業、73%的創新産品來自合肥高新區,其中一半以上是高校院所自主創新技術在區項目化、産業化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上取得的積極進展表示肯定,並強調:“要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産業,鍥而不捨、久久為功。”

未來,合肥高新區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繼續在“科學-技術-創新-産業”的內生發展之路上砥礪前行,助力合肥建設享譽全球的科創名城。

“畝均效益”全省第一當高品質發展的“領頭羊”

三十年前,合肥高新區剛剛誕生的時候,只有2.2平方公里的起步區。1992年,高新區在一個月內完成了起步區400多戶農民、5萬多平方米的農舍拆遷,三個月內實現“五通一平”,刷新了合肥市政工程建設史上的“合肥速度”。從此以後,合肥高新區踐行“畝均産出為王”的效益理念,踏上了一條高品質發展的康莊大道。

萬燕電子、美菱空調器、合肥三洋洗衣機、華東電子工程研究所、安徽現代電視技術研究所等一批技術水準高、産業規模較大的項目入駐高新區。到1995年,高新區企業已達395家,基本形成高新産業體系。

在2004年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中,合肥高新區企業達到886家,很多都屬於電子資訊、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産業,改變了合肥原本單一的産業結構,加快了技術成果的産業化,讓合肥的科教資源化為高科技産業優勢。

2004年,隨著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示範區的正式開工,大蜀山以西成為高新人“二次創業”的主戰場。2005年,高新區與肥西縣合作開發柏堰科技園,2007年,與蜀山區合作開發南崗科技園,開始基本奠定了128平方公里的區域發展格局。

2005年之後,省市提出“工業強省”和“工業立市”戰略,合肥高新區也及時調整發展思路,更加明確了“産業第一”發展理念,把發展戰新産業、擴大有效投入、加快招大引強作為主戰略,推動創新型産業集群加快集聚。

2007年,格力、大陸輪胎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園區。隨後,中建材、晶澳、3M、NSK、長安汽車等重大項目紛紛落戶,支撐起家電、汽車等園區主導産業,並形成國內知名的産業集群。在大企業大項目的帶動下,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高速增長。2005年全區工業總産值只有117億元,2009年突破400億,2010年突破600億,2011年突破1000億,成為安徽省第一個工業總産值超千億的高新區。

得益於“畝均産出為王”的效益理念,合肥高新區單位面積産出效益居全國高新區前列、安徽省首位。以2020年為例,園區用全市1.1%的土地,實現全市11%的GDP和19.8%的稅收收入。

目前,高新區高品質企業豐富,全區科技型企業總數突破5萬家,其中國家高企1900家。高新區孵育的上市企業33家,約佔全市一半、全省四分之一。此外,高新區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企業在合肥市數量最多、門類最全、規模最大。

通過強化雙創培育和優化營商環境,高新區近年來市場主體也實現倍增。園區各類市場主體達到7.2萬餘家,是2016年的3倍,增長了5.3萬家,未來三年計劃再翻一番。截止2020年末,全區從業人口總數約40.40萬人,較2019年新增5.06萬人,同比增長14.31%。而根據2020年高新區人才發展主要指標顯示,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就有2449人。其中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高達75.61%,高技能人才佔技能勞動者比例達23.16%,人才貢獻率更是達到43.78%。

“十四五”開局之年,高新區再次“擴區”,隨著蜀山區江淮運河以南51平方公里交由合肥高新區託管,合肥高新區實際管轄面積達179平方公里。未來,高新區還將繼續堅持以“畝均産出為王”的發展理念,打造“未來科技城”,為安徽“畝均效益論英雄”改革繼續提供示範引領,從而推動全省工業轉型升級,促進高品質發展。

生態優先當綠色發展的“先行者”

三十年風雨兼程,三十年春華秋實。已經到了“而立之年”的合肥高新區,不僅在科技創新和現代産業發展上取得巨大成就,也在社會發展環境和治理、城市建設和功能優化等領域結出碩果。

教育方面,高新區實施名校戰略,引進合肥六中、中國科大附中等優質教育資源,組建夢園小學、桂花園學校、創新實驗小學等教育集團,在全省率先實行教師高級職稱改革和教師無校籍管理改革,獲批全省首批教師管理“三權”改革試點。醫療健康方面,形成了以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高新院區等三甲大型醫療機構為核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骨幹節點、門診部和診所為補充的三級診療體系,15分鍾醫療保健服務網路初具雛形。交通方面,方興大道以東區域“六橫七縱”主要路網全部建成……

三十年來,合肥高新區先後獲批中國亞太經合組織園區、國家生態工業園區、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國家智慧財産權示範園區、全國模範勞動關係和諧園區等20多項“國字號”品牌,並成為科技部批復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國家發改委批復的積體電路、人工智慧兩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國家級集聚區。身為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合肥片區最大區塊,合肥高新區在全國169家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中,已經連續七年位居前十。

三十而立,前程更加遠大。而要取得持續長久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根本大計。

合肥高新區很早就致力於生態園區建設和綠色發展。2014年,高新區獲批中西部首批、安徽省首家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並在2019年國家三部委復查中獲得“全國四優”之一。隨後,合肥高新區又在全國開發區中率先編制綠色發展規劃,做優綠色發展頂層設計,力爭率先獲批“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示範園區”。

為了保護園區生態,提高環境品質,合肥高新區構建了“自動監測、線上監測、人工監測”多位一體的全域生態環境監測體系,PM10和PM2.5平均濃度均值實現六年“雙下降”,三條市考斷面水質從劣Ⅴ類提升為Ⅲ類和Ⅳ類,王咀湖及柏堰湖生態治理、小西河改造和景觀走廊工程也都陸續完成。

為了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合肥高新區近年來搶先集聚“減碳”産業。作為全國分佈式光伏應用示範區,高新區持續推動光伏新能源産業向節能、儲能及可變能等方向進行産業鏈拓展延伸,並加快聚變能、氫能研發項目成果轉化和引進,還與中國環科院成立科技創新中心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並籌劃建設“碳監測、碳捕捉、碳減排”細分産業集群。

與此同時,在園區重點耗能企業中篩選了10家典型行業企業試點編制減污降碳“一企一策”,精細核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分析碳減排潛力,鼓勵使用新技術進行提標改造,打造“雙碳”先行示範企業,創建全國高新區首批碳達峰、碳中和試點示範區。

櫛風沐雨三十載,創新發展譜新篇。

三十年來,合肥高新區將“承擔國家使命、落實國家意志、代表國家水準、參與全球競爭”作為目標責任,探索出一條“企業培育—産業促進—區域崛起”的“三螺旋”內生發展路徑,讓科技與産業在這片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新融合發展,開花結果。

高新區三十年的輝煌成就,是合肥市、安徽省創新跨越發展的縮影。這寄託了多少安徽人的期待,浸泡著多少創業者的汗水。

站在“十四五”的歷史新起點上,合肥高新區將將牢記囑託,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自立自強,聚力合肥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核心區、科大矽谷核心區和未來科技城,加快發展人工智慧、光伏新能源、量子資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産業,著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産業基地、中國聲谷、量子中心,奮力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和未來産業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