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苗”正在長出“科技果”

2024-07-15 10:19:06.0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創新苗”正在長出“科技果”(見證中原再造新高峰)

2023年7月15日,重建河南省醫學科學院揭牌儀式舉行,標誌著這個歷經六十余載風雨的省醫學科學院承載著新使命,奮楫再出發。

從那一刻起,“重建”二字,激蕩起生物、醫療等相關行業發展的動能與活力,澎湃著無數人的希望與夢想。

一年來,重建後的省醫學科學院有哪些變化?近日,記者專訪省醫學科學院院長、國際眼科科學院院士王寧利,他説,如果把重建後的省醫學科學院比喻成一棵“創新苗”,這一年來,從不斷搭建高能級平臺,到吸引頂尖科研“智囊團”加盟,再到促進創新鏈與産業鏈融合……這棵“創新苗”正在長出“科技果”。

高能級平臺日漸強大

7月12日,省醫學科學院大樓內,科研工作者們各自忙碌,思維在科學的海洋中遨遊。不遠處,中原奈米酶實驗室內,創新的火花不斷碰撞。

重建省醫學科學院,是我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又一重大舉措。

省委、省政府為重建的省醫學科學院繪製了宏偉藍圖:打造國際標準、國內一流的醫學科學院。

“想做國內一流,重要元素是什麼?是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平臺,産一流的成果。”王寧利感慨于河南省委、省政府發展科技的堅定決心,他説,這猶如衝鋒號角,激勵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勇往直前。

一年來,省醫學科學院緊密圍繞我省人民健康福祉與重大戰略需求,積極融入國家醫學科技力量體系,加速構建國家級、省級實驗室及臨床研究所、産業研究院等多元化創新平臺矩陣,為科研創新提供堅實支撐。

目前,省醫學科學院引入的中原奈米酶實驗室正蓬勃開展各項工作,規劃的20個直屬研究所已有半數以上順利入駐,形成了強大的科研集群效應。

省醫學科學院還佈局了新藥篩選檢測、類器官晶片等平臺,這些平臺橫跨藥物研發、醫療器械創新等多個細分領域,有力促進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與應用。

王寧利説,無論是實驗室還是研究所,它們之間是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每個研究所各具特色,同時又共用共通平台資源,形成了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例如,省醫學科學院創建的“眼科+X”大眼科集群,通過眼科與生殖健康研究所的強強聯合,將共同攻克眼科遺傳病等難題,展現了科研創新的無限可能。

科研“智囊團”逐漸聚集

“構建一支自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省醫學科學院持續進步的基石。”採訪中,王寧利多次強調。

經過一年努力,省醫學科學院吸引了來自全球的精英會聚一堂,共引進102名PI(學術帶頭人),其中包括頂尖院士11位(含海外院士6位),同時正式聘任6位院士級專家,進一步壯大了科研領軍陣容。

王寧利説,當前,省醫學科學院的學科帶頭人及首席科學家雖以柔性引進為主,但已全職吸納了一批中堅力量,他們或是被河南濃厚的科研創新氛圍所吸引,或是懷揣著深厚的家鄉情懷,回到這片熱土,貢獻自己的力量。

談及人才引進的關鍵,王寧利認為“互補性”至關重要。他認為,構建一支專業互補、協同高效的人才團隊,是推動科研創新的關鍵所在。為此,省醫學科學院採取了超常規的人才培養措施,如設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及海外優秀人才,經嚴格評審後直接授予正高級職稱,同時大力扶持35歲以下乃至30歲以下的青年才俊,鼓勵他們勇挑重擔,成為科研舞臺上的主角。

面對頂尖人才資源的稀缺性,王寧利提出,必須為這些寶貴的人才創造能夠充分實現自我價值、發揮最大潛能的空間。以謝鑫博士領銜的“AI+類器官晶片”團隊為例,省醫學科學院不僅以PI團隊形式將其整體引入,還專門為其成立了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助力其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與應用。

科技成果開始落地

7月14日,省醫學科學院醫研園21號樓A座,鄭州中鉬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緊張地裝修。

這是中原奈米酶實驗室主任閻錫蘊團隊孵化的全球第一家固氮奈米酶産業化公司,也是該實驗室試生産基地。公司規劃建設6條生産線,除了承接固氮奈米酶的生産外,還會生産抗菌、環境保護、醫療等領域所使用的多種奈米酶。首條生産線預計將於今年第四季度正式投産,並計劃在年內實現規模化生産。

與此同時,歐普康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也計劃落地中原醫學科學城,對王寧利團隊研發的近視預防産品進行深度改造與升級。産品最終將惠及中原乃至全國,為視力健康保駕護航。

“以創新為翼,我們正以加速度奔跑在高品質發展的征途上。”王寧利説,一年來,省醫學科學院分3批次成功轉化了85項科研成果,轉化金額高達2.5億元。

未來一年有何規劃?

王寧利表示,省醫學科學院將持續優化創新生態體系,為科研人員構建一個更加自由、開放、協同的創新舞臺,讓這棵“創新之苗”在河南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結出更多豐碩的“科技之果”。


(責任編輯 孟令月)

免責聲明: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