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創新驅動“強引擎”

——陜西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質生産力
2024-07-19 10:06:05.0 來源:陜西日報

陜西是科教資源大省,創新是陜西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潛力所在、底氣所在、優勢所在。在6月24日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陜西共有32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主持完成的項目總數和通用項目數均居全國第二位。

亮眼的成績單背後,是陜西創新驅動發展的生動實踐。當前,陜西正充分發揮秦創原總平臺和“三項改革”點火器作用,圍繞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以科技成果轉化推進傳統産業升級、新興産業壯大、未來産業培育。

加速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

7月9日,陜西氫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氫易能源”)研發實驗室,工作人員正在進行連續加氫小試實驗。

“公司的有機液態儲氫技術都是在這個實驗室裏取得突破的。”氫易能源研發工程師王翊曉介紹。

儲氫技術是氫能源大規模應用的堵點之一。西安交通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以此為課題開展了10餘年研究,取得了國內領先的以氮雜環芳烴為儲氫介質的儲運氫技術成果。“2021年,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和西安交通大學的支援下,這項技術成果成功落地轉化。”氫易能源市場部總監黃凱説。

“與國際領先的有機液態儲氫技術提供商相比,我們的中試技術在可用儲氫密度、單元儲放氫能力、氣源要求等核心評價指標方面均有明顯的技術優勢。”王翊曉告訴記者,公司已經研發出儲存氫氣的有機液態載體和高效能的催化劑兩大核心産品,獲得紅杉中國種子基金、重塑集團及國中資本等超億元融資。

氫能産業鏈是陜西34條省級工業重點産業鏈之一。技術攻關是産業鏈領跑的關鍵。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陜西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18項通用項目中,15項契合陜西省重點産業鏈,佔比83.33%。

推動鏈式創新發揮效用,需要加快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的步伐。

為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陜西探索實施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解決科技成果轉化中“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的痛點堵點,加速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進企業和生産一線。

2023年6月,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幫助選址、協調,氫易能源年産萬噸有機液態儲氫材料及配套催化劑項目得以正式落地彬州市新民高端能源化工園區,氫易能源也向“總部研發+基地生産”模式邁出了關鍵一步。

近年來,陜西加強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在科技創新、産業發展、資金匹配、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快服務企業步伐,秦創原的影響力吸引力不斷提升。

“目前,我們年産萬噸有機液態儲氫材料及配套催化劑項目工廠正在進行設備安裝,今年三季度末將實現投料試産。”黃凱説,“預計項目投産後,隨著産能逐步釋放,將實現每日30噸氫的儲運能力。”

牽牢科技創新“牛鼻子”

眼下,陜西34條省級工業重點産業鏈中,商用車(重卡)、乘用車(新能源)、太陽能光伏、輸變電裝備已是千億級産業鏈。

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離不開科技領軍企業發揮帶頭作用。

7月11日,西鹹新區·涇河兩鏈融合示範園,德創未來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創未來”)旗下質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質子汽車”)的電氣總監趙雷雷,正在和團隊成員研究氫燃料技術路線方案。

“我們交付天津氫鴻新能科技有限公司的55輛燃料電池牽引車已陸續抵達天津。這是他們第二次選擇我們的燃料電池牽引車。”趙雷雷説,質子汽車既做整車,又做燃料電池,依託陜汽的整車生産優勢和質子汽車的研發創新優勢,在燃料電池商用車領域具備關鍵優勢。

陜汽是我國商用車領域的領軍企業,氫能産業是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重點發展方向。2021年,為進一步推進新能源汽車創新,陜汽成立德創未來,專注研發與突破新能源汽車技術,重點研發氫燃料電池商用車。

“要在新能源商用車領域佔據重要地位,除了突破研發技術,高效的市場需求挖掘能力也很關鍵。”趙雷雷説。

“以智慧駕駛方向為例,我們根據使用場景和市場情況調整思路,加快研發,現在規劃有三代産品。”質子汽車自動駕駛事業部副總經理成雨説,“目前,第一代自動駕駛産品功能開發已經完成,計劃10月30日開始量産。”

“德創未來持續探索提高資源調動效率的體制機制,按照‘以崗定級、以級定薪、人崗匹配、易崗易薪’的原則,設計基於職級薪酬體系的寬頻薪酬體系,激勵技術人員研發創新。”質子汽車行政人資部副部長田卓説。

在成立之初,德創未來的研發團隊80%以上來自陜汽。近年來,公司整合高校畢業生和蘇州、北京等地的成熟建制團隊和技術骨幹等資源,為氫燃料電池、自動駕駛等技術孵化平臺的搭建提供人才支援。

如今,陜西省科技領軍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正在凸顯。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西電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等參與或主持的多個項目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企業發揮創新引領作用的同時,區域資源也在實現共用、協同。當前,以西鹹新區和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為總窗口,咸陽為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省級以上各類科技園區為主承載區,差異化、特色化的創新發展格局正在形成。“總部+基地”“研發+製造”“西安研發、地市轉化”等模式正在有效驅動區域高品質發展。

打造創新“強磁場”

“昨天,我們又接到了一筆訂單!”7月10日,西安菌佑醫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菌佑醫療”)副總經理馬娜告訴記者,公司的菌群移植技術落地轉化後,不斷獲得市場認可。

菌佑醫療成立剛滿兩年,由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團隊攻克近10年在微生態醫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落地轉化而成。“成立以來,我們已經具備菌群庫建立、菌群檢測、産品和演算法服務的全鏈條個體化微生態醫療技術。”菌佑醫療實驗室主管牛旺福介紹。

自研自動化糞菌分離純化設備、活菌製劑生産線、自建GMP標準生産車間……在菌佑醫療實驗室和生産車間,“自主創新”是核心關鍵詞。“對於科技創新企業來説,研發不能停,資金是關鍵。”菌佑醫療副總經理王媛説。

7月3日,陜西省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産業鏈專場(生物醫藥專場)路演在秦創原金融中心路演廳舉行,為科技成果與資本、産業、市場對接鋪路搭橋。菌佑醫療是參與活動的生物醫藥企業之一。

“工作人員給我們解讀了‘三項改革’科技成果轉化‘以演代評’政策,為我們提供了這次路演機會,幫助我們更精準對接人才、資金和政策輔導機構。”王媛説。

目前,在陜西,“1+N”線上線下常態化路演機制已經形成,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集中路演和科技創新團隊系列路演正在通過“以演代評”等多種方式,為優質項目對接資源、提供資金補助。

為打造創新“強磁場”,近年來,陜西科技投入“只增不減”——

陜西財政將科技創新作為戰略領域予以重點保障。推動“三項改革”向部屬院校、中央駐陜單位、醫療衛生機構、國有企業等延伸,出臺重點高校在陜孵化轉化成果“一校一策”財政綜合支援政策。全省156家單位的9.3萬項成果實施單列管理,2.5萬項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陜西財政還構建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支援全省科技計劃項目、省科技獎勵優先向企業傾斜,支援增加企業專家在重大科技計劃項目選題、立項、評審等環節的比重,支援重點産業鏈“鏈主”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組建阿秒光源、電磁驅動聚變等高能級研發機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近3年,省財政累計培育150余家國家級和800余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對近1200家企業的研發投入給予支援。

“人才引進和培養是企業穩步發展的前提。”王媛表示,“公司下一步擴産還需要尋找更優秀的研發和管理人才。”

加強“四鏈”融合,人才發揮關鍵作用。

得益於“三項改革”,陜西科技成果轉化的痛點堵點逐步解開,科研人才積極性充分調動。截至目前,陜西試點單位擴大至156家,科研人員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企業1572家,576名科研人員憑藉科技成果轉化貢獻晉陞了職稱。

在此基礎上,陜西出臺加快推動技術轉移轉化人才隊伍建設8條措施,從延伸拓展評審範圍、增設技術轉移轉化崗位、支援社會組織評價、建立晉陞綠色通道、創新評價工作機制、強化薪酬待遇激勵、強化創業資金扶持、搭建轉化對接平臺等方面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孫丹)


(責任編輯 孟令月)

免責聲明: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