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黃河故道下的十字蓮花

發佈時間:2021-06-16 08:53:51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巨野博物館藏元代金飾品。巨野博物館供圖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山東省菏澤市位於黃泛區核心地帶,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與黃河有關的故事。不久前,筆者來到菏澤市巨野縣,開展黃河文化相關調研。

巨野古稱鉅野,因大野澤而得名。大野澤是黃河下游南岸最大的湖泊,這一帶是出河入海的交通要地。巨野縣位於大野澤旁邊一片低山殘丘地區。在黃河經常氾濫的平原,這裡是一處絕佳的相對高地。巨野因黃河而興,史前巨野地區文化發達,從大汶口文化到龍山文化都有發現。先民擇高而居,留下了很多古堌堆遺址。周代巨野為魯國封地,相傳《左傳》記載的魯國國君捕獲麒麟的地方就在這裡。

巨野歷史上多次被洪水淹沒。漢武帝元光三年(西元前132年),黃河決口,流經巨野,由泗水入淮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為抵禦金兵南下,人為決開河堤,黃河由泗水和濟水注入黃海,巨野再次被水毀。元代重修巨野城,濟寧路總管府設在巨野,轄兗、濟、單三州,巨野進入新的鼎盛時期。元代末年和明洪武年間,洪水再次淹沒巨野,直至洪武九年(1376年)洪水消退,縣治才得以重新遷入巨野。

洪水沖毀了大部分歷史遺跡,而在巨野地下卻掩埋著大量文物。近年來,大批珍貴文物的出土,讓巨野博物館這座2018年才建成的縣級館躋身國家二級博物館行列。巨野博物館收藏文物、自然標本1.3萬餘件(套),從史前到近代,時代序列較為完整。特色精品文物以漢、宋、元時期為主,有精美的玉器、青銅器、金銀器、瓷器和眾多珍貴的碑刻、石雕等,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4件。

在巨野博物館精品展廳,一組元代金飾品引起了我們的興趣。2007年巨野縣北關黨校教學樓建設施工時,在距地表3米深的地方發現了石碑。考古人員在挖掘石碑的過程中,又發現了石像生、石供桌和兩座古墓。一座東西朝向,一座南北朝向,共同位於主墓道一側,是異墳異葬的夫妻墓。墓碑上有能辨識的蒙古人名和元世祖至元年號等,結合墓室和石像生位置來判斷,此處應為元代貴族家族墓地。墓地曾多次遭洪水侵襲,泡水嚴重。在其中一座東西朝向的墓室內,考古人員從淤泥中發掘出這組金飾品。除金簪、金戒指、金耳環等常見物品外,一件嵌寶石掐絲金飾品和一對金十字架極為特殊。

十字架由金箔製成,表面鏨刻纏枝紋,周邊綴以串珠紋,四個頂端為三角形,均有小孔,方便縫綴在衣帽上。這種造型的十字架,屬於基督教聶斯脫裏教派的標誌。聶斯脫裏教起源於敘利亞,是一個典型的沿絲綢之路向東傳播的西方宗教,大約在7-10世紀傳入中國,在唐代被稱為景教,元代稱景教徒為也裏可溫。景教在傳播過程中吸收了大量中華文化元素,儒釋道思想都有體現,對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起到了促進作用。景教十字架標誌與傳統基督教十字架有所區別,十字的四個頂端或有向內的三角缺口,或為向外突出的三角形,或綴有花紋。最重要的一點是,景教十字架一般與中國傳統蓮花圖案組合在一起,稱為“十字蓮花”。元代時景教在內蒙古和福建泉州地區流傳較廣,山東地區雖有景教信仰的記載,但此前並未發現文物。巨野博物館的金十字架,是山東境內首次出土的與景教文化有關的文物。

與十字架一起出土的嵌寶石掐絲金飾品,造型較為罕見,整體近似心形,有夾層,採用錘鍱、鏤雕、掐絲、焊接等多種工藝製成。正面有寶石嵌孔,寶石大部分脫落,僅存葉片形綠松石。背面有鈕,可以縫綴在衣帽上。結合出土背景來看,這件金飾品可能是象徵十字蓮花的宗教文化飾品,造型以十字為骨架,下以中國傳統蓮花紋相襯。它的樣式與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博物館收藏的元代嵌寶石掐絲金飾件有相似之處,類似的紋樣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發現的景教墓頂石上也可看到,是一件體現多元文化交融的珍貴文物。

該墓出土的墓碑上刻有“表慶之碑”字樣。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修撰的《鉅野縣誌》中,抄錄了“表慶之碑”和該家族墓地的其他碑文共4篇,可見在乾隆年間就發現了這個家族墓地,當時尚存多塊墓碑。根據現存墓碑和縣誌抄錄的碑文內容,可以判斷這處墓地屬於濟寧路“達魯花赤”(元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名稱)按檀不花家族。碑文記載按檀不花次子騷馬是景教掌教司官,曾重修也裏可溫寺廟,因此該家族墓地中有景教文化的隨葬品也就不足為奇了。

據碑文記述,按檀不花的祖父岳雄(或岳難)是阿裏馬利(今新疆霍城縣)人。岳雄早年追隨成吉思汗,是一位地位很高的將軍,元代被賜封在松州(今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定居,死後也葬在松州。巧合的是,在今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也曾出土與景教有關的墓碑。碑身上畫景教十字架,下有蓮花圖案。十字架上部左右兩側為敘利亞文,下部為回鶻文。根據回鶻文記載可知,這座墓葬屬於一個叫藥難(音譯)的將軍。從活動時間、身份地位以及宗教信仰來看,藥難和岳雄很可能為同一人。一個生活在西域的色目貴族,帶著景教信仰,跟隨成吉思汗進入蒙古草原,其家族後代又來到黃河岸邊做官,積極學習儒家文化,融入當地生活——按檀不花家族的故事,充滿多元文化和傳奇色彩,這也正是黃河文化相容並蓄、開放多元的生動寫照。

(作者為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黃河岸邊的書與夢
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出發,沿著蜿蜒的黃河行進四十余公里,轉過幾道彎,眼前豁然開朗,這是一片被河流割裂的小土垣——興海縣曲什安鎮。
山東組織開展防禦黃河大洪水實戰演練
​山東黃河河務局日前組織開展2021年防禦大洪水實戰演練,依託智慧山東黃河防汛平臺,模擬花園口水文站出現20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演進過程。
青海省“黃河三峽”水運航線正式通航
6月12日,青海省“黃河三峽”水運航線正式開通。該航線的開通,彌補了青海省水上旅遊項目不足的短板。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