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萬畝鹽鹼地變良田 人民勝利渠成為幸福渠

發佈時間:2020-12-23 10:19:35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河南省武陟縣嘉應觀景區管理局黨委書記翟嵩峰介紹,人民勝利渠是黃河下游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自流灌溉工程。如今,原來手動的老設備全部實現了智慧化,而新的水源改造工程正在推動人民勝利渠煥發新的活力。

新中國成立之前,黃河下游決口氾濫高達1500多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洪水退去後,面積廣大的黃泛區黃沙漫漫、寸草不生,土壤鹽鹼化嚴重,人民生活極為困苦。“抬頭是邙山,低頭是河灘,大風黃沙刮過來,光想埋住俺”是人民勝利渠通水前黃河下游岸邊百姓常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興建人民勝利渠是1949年提出,1950年勘查、規劃、設計,經中央批准,1951年3月開始施工,1952年4月舉行開閘放水典禮,同年6月灌溉農田,揭開了開發利用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的序幕。

“人民勝利渠的興建使黃河變害為利”,翟嵩峰説,該工程增強了新鄉至天津間的航運及武陟、新鄉、獲嘉、原陽、延津等周邊區域的農田灌溉,並迅速發展成我國最大的連片自流灌溉區,標誌著新中國治理黃河初戰告捷。

人民勝利渠的興建拉開了黃河下游臨黃地區大規模開發利用黃河水沙資源、發展引黃灌溉的序幕。通水近70年來,人民勝利渠灌區的幹部群眾將灌區內原有的10萬多畝鹽鹼地全部改造成為良田,催生了“原陽大米”“延津小麥”等全國知名農業品牌。

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勝利渠共引水225億立方米。目前,灌區內每公頃土地年均糧食産量達到1.4萬千克左右,為開灌前的近11倍,豫北平原一躍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品糧生産基地。人民勝利渠也成為造福豫北人民的“幸福渠”。

“人民勝利渠雖然只有不到53公里,但卻是當時非常重要的一項水利工程”,翟嵩峰介紹,人民勝利渠當時的建設預算是8764萬斤小米,佔去了當年水利經費的四分之一,是新中國成立後黃河治理的偉大工程。

60多年來,人民勝利渠伴隨著新中國成長的步伐,經歷了發展、壯大的艱辛歷程,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未來,隨著水源工程的改造,人民勝利渠灌區將煥發出新的活力,書寫新的勝利。(記者李志勇焦作報道)


濟南黃河隧道全線貫通 今年10月份將通車
這個位置是位於黃河南岸的濟南黃河隧道西線接收井,我身後緩緩轉動的是黃河號盾構機的刀盤,有五層樓那麼高,它剛剛破土而出,濟南黃河隧道西線順利貫通。
黃河成為大天鵝的越冬“港灣”
隨著氣溫回暖,黃河成為大天鵝的越冬“港灣”。
河南省人大代表王勁松:建議成立黃河生態大保護公益基金會
2021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河南將突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深入人心,但資金成為制約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瓶頸。王勁松直言,自2020年5月以來,曾多次拜訪河南省多個相關部門,並走訪基層深入了解黃河流域特點和存在問題,發現黃河流域既是河南省經濟發展較快區域,也是生態保護的主戰場。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