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大田:守護文化根脈,擦亮板燈龍“人類非遺”金名片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福建大田:守護文化根脈,擦亮板燈龍“人類非遺”金名片

2025-02-25 16:26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簇簇絳雲紅,星球滾數重。湧來人似海,遊出火中龍。”板燈龍從唐末傳入福建省大田縣,一直承沿至今,煥發著經久不衰的活力。今年是中國“春節”申遺成功後的首個農曆新年,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之一,龍舞(大田板燈龍)格外熱鬧。2月12日晚,大田縣舉辦2025年元宵節城區迎板燈龍民俗文化活動,場面蔚為壯觀,吸引了來自城鄉各地群眾和外地遊客數萬人到現場觀看,直播觀看人數超千萬人次,反響熱烈。

千年龍舞鬧新春,凝聚文化記憶

夜色中,長龍蜿蜒而出,每節木板上的花燈亮起,紅黃光芒閃爍,猶如一條流動的火龍。龍身在人群中穿梭,龍頭高高揚起,威風凜凜,龍尾輕輕擺動,靈動生姿。隨著人們的步伐,龍身起伏擺動,光影搖曳,舞動出一片璀璨星河。

大田板燈龍由龍珠、龍首、龍身、龍尾組成,龍頭高近三米;龍身短則幾百節、長則千余節,均用竹木、燈板、龍紙分節扎制而後連綴而成。每節燈板長約兩米,上面釘著兩個或三個裱貼透明龍紙的燈座,龍紙上畫著鱗紋、花草或寫著祈頌語,每個燈座配插一支粗長的龍燭。龍尾的燈板略長,扎有彩飾的尾鰭。燈板前後兩端各有一個鋤把大小的圓孔,一根尺把長的硬木龍軸從孔中穿過,將各個環節連綴成一條長龍。

相傳,一場前所未有的乾旱曾席捲當地,東海神龍為解救蒼生,毅然違禁降雨,因此遭受天罰,身軀被剁成數段散落人間。大田百姓感念其恩,將龍體碎片收集並置於連接成條的木板上,晝夜奔走祈願神龍復活,時間恰逢元宵節。從此,迎板燈龍習俗便在大田縣域流傳開來,成為大田縣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用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年春節期間,大田縣各鄉鎮都會舉辦盛大的板燈龍活動,有的在正月初九開始迎龍,有的延續到正月二十方結束,但基本以元宵節舉行活動為主。

非遺文化是鄉村歷史與文化的見證,承載著村民的共同記憶和情感。《大田縣誌》記載:“御史中丞范元超為避黃巢之亂客居杭州,又來寓建州,其子范子高典務尤溪縣,在豐城鄉小田裏(今大田縣城郊的玉田村)定居。”“大田的居民多為中原遷徙而來,板燈龍活動也寄託著他們對故土的思念之情。”大田縣文化館館長連福石表示,板燈龍不僅傳遞了祝福,還傳承著祖輩的精神。通過製作、迎龍的獨特形式,讓後輩子孫明白自己的根在哪,不要忘記來時路。

集體傳承續文脈,唱響非遺新韻

每到春節,大田縣各村的村民們都會自發組織迎龍活動。村民們依據祖傳規製成立迎龍活動籌備組,負責集資、祭祀、迎龍儀式的舉辦。籌備組定好活動時間後,向村民發出通告,村民自願報名參加。參加活動的每一戶人家還需派出一名人員組成護龍隊,負責保護龍身安全,並提醒舞龍人員注意安全。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需要全民傳承,而非僅限于個別個體。一個領域的振興,需要足夠龐大的基數作為保證。”連福石説,大田板燈龍是一項集體性的傳承活動。即便在正月十五,許多人已經外出工作、務工,但仍有許多大田縣的居民會特意趕回,熱情參與迎板燈龍的慶典。“雖然玉田村的迎龍活動已經暫停了數年,但重新啟動起來並不困難,因為製作板燈龍的傳統已經深深根植于大田人民的心中,今年重啟迎龍通告一齣,大家紛紛踴躍參與。”高參與度的背後,是人們對守護文化根脈,留住記憶鄉愁的渴望,以及鄉村文化振興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意識的廣泛傳播。

龍頭、龍尾由籌備組指定技藝精湛的工匠製作,每年翻新一次。龍頭形態根據流傳下來的技藝、審美,並結合手藝人的理解、地方的民俗特點製作,形態各異。有的村製作的龍頭會在頭上寫“王”字祛邪,有的會把認為最美好的雙喜貼上去。而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的龍身主要有兩種形態,一種龍身是在1米余長的木板條上,安裝2至3盞開口方形燈罩;一種是彎彎曲曲的龍形,製作的是形似龍身的擬態。

迎龍前,會在祖祠前擺“龍頭供”祭奠龍頭。龍隊前面是獅舞隊,後面是鑼鼓隊、鼓號隊、彩旗隊、綵燈牌坊,長龍在德高望重者手執龍珠的引導下,作騰、伏、挪、搖等動作,穿行在鄉間或街巷。燈龍所到之處,人們燃香放炮,嗩吶和鑼鼓聲不絕於耳,爆竹與響銃雷動夜空。要留龍的人家,事先在廳堂祈桌上擺好供品,龍入廳堂拜過房子後主人請“龍頭酒”,並給扛龍頭的人敬茶、分紅包。

對於那些積極參與、技藝全面的村民,籌備理事會會將其吸納進籌備組,讓他們參與活動的組織和籌備。籌備組通過指定一些年輕人參與製作龍頭龍尾、主持儀式等活動,讓年輕一代在實踐中學習和傳承。同時,大田縣文化館作為保護單位,通過徵集板燈龍圖片、視頻等,開展板燈龍文化展、攝影展進行數字化保護;集合鄉鎮文化站,非遺傳承人等開展板燈龍座談會;組織各村板燈龍統一展出交流,通過互相學習、互相借鑒,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板燈龍的製作工藝和表演形式。

“我們每五年就會制定一個板燈龍的保護規劃,同時邀請師傅製作可以手持的小龍,推進非遺進社區、進校園等。”連福石表示,大田縣文化館還專門與社會實踐基地展開闔作,開展製作板燈龍的實踐活動,讓青年學生在體驗非遺技藝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營造全民關注非遺、參與非遺、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

大田板燈龍在保持其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通過創新技術手段,與時俱進。廣平村的龍頭製作採用了粗鐵絲扎制,增加了龍舌與龍爪的可動裝置,使板燈龍更加逼真、生動。作為年輕一代的陳昕等人還對龍燈進行改造,用塑膠薄膜代替彩紙,用燈泡代替蠟燭,不僅美觀輕便,還更加環保安全。

“目前,已經有文創公司開展板燈龍系列文創産品製作,未來,大田縣將積極探索文旅融合新業態,以非遺項目帶動文旅産業發展。”連福石説。(供稿人:伊招鑫)


【責任編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