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多措並舉營造公平高效市場環境,助推經濟高品質發展
2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促進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第二場:營造公平高效的市場環境)。省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黃水木,省委金融辦專職副書記謝建潮,省發改委黨組成員、省數據管理局局長郭文忠,省人社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洪長春,人行福建省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楊民,泉州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王春雷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新聞發佈會現場
202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作為重點課題專題調研,作為重點工作部署推進。今年元旦後首個工作日,福建召開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大會,部署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重點任務,釋放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的積極信號。
市場監管部門肩負著法定監管職責,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推動者。“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緊緊圍繞公平、高效兩個關鍵環節,統籌放活與規範、監管與服務、減負與增值三對關係,讓更多經營主體長得出、長得高、長得壯。”省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黃水木在發佈會上,將市場監督管理如何營造公平高效的市場環境的具體工作概括為“四個公平”和“四個高效”。
在公平方面,進一步維護市場秩序,激發市場活力,讓每個經營主體都享有平等的成長機會。準入公平。執行統一的準入政策、流程和標準,對各類經營主體平等進行註冊登記,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之外的行業、領域;競爭公平。牽頭制定《福建省促進公平競爭條例》,是全國首部落實國務院《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的地方性法規,夯實了公平競爭的法治基礎,並強化公平競爭審查;監管公平。推動雙隨機監管與信用監管有機結合,對信用風險等級低的主體“無事不擾”,對信用風險等級高的主體“精準監管”,在此基礎上,通過“雙隨機、一公開”平等確定檢查對象和檢查人員,並公開檢查結果,實現公平監管。修訂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四張清單”,推動“過罰”適配,有效防止“小案大處”“輕違重罰”;權益公平。重點加強涉企違規收費治理,開通涉企收費“你點我查”直通車服務,開展涉企違規收費監測試點工作和促進金融機構落實企業降費減負政策。
在高效方面,進一步優化監管理念,提升服務效能,努力解決各類經營主體的急難愁盼問題。高效進出。市場監管領域253項註冊審批事項全部實現“一窗通辦”“一網辦理”,讓企業既能快速準入,又能便捷退出;高效幫扶。與“小個專”黨組織開展結對共建,有針對性幫助解決存在問題。建立政銀企聯動機制,推動品質融資貸款;高效監管。開展檢查執法“四項改革”,在檢查對象確定上做到精準公平、檢查方式優化上做到聯合智慧、檢查品質提升上做到文明有效、檢查結果應用上做到閉環運用。實現為基層和企業“兩減負”、檢查公平性和有效性“雙提升”的目標;高效賦能。建設“福建市事通”綜合賦能平臺,把計量、認證、檢驗檢測等“工具箱”由事後監管前移到事前輔導。
同時,市場監管部門還充分發揮“工具箱”作用,助力各類經營主體健康發展。“2024年以來,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以賦能企業服務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梳理各類用於監管的‘工具箱’,包括政策、法規、技術、資源、平臺等,通過關口前移、精準賦能,用於指導企業合規經營,服務高品質發展。”黃水木表示,省局分別從合規指引、品質標準、智慧財産權三個內容進行賦能。
合規指引賦能。構建了事前防範、事中包容、事後提升的全過程合規指導體系。積極推動監管理念從事後監管向事前指導轉變,加強事前宣傳教育,幫助企業強化風險防控意識,有效避免違規經營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推動企業從合規經營向卓越管理提升。創新建立行政執法“兩張清單”制度,對問題企業不僅發出處罰清單,還發出輔導清單,指導整改問題、合規經營。
品質標準賦能。組織引導企業爭做品質領跑者,提升産品品質。建設“福建市事通”賦能平臺,幫助企業解決品質技術問題;引導企業爭做行業帶動者。開展品質強企強鏈強縣行動,推動“鏈主”企業將先進理念和管理模式向全産業鏈延伸;引導企業爭做標準制定者。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家、國際各類標準制修訂,增強在市場競爭中的話語權。
智慧財産權賦能。著力激發各類主體創新創造活力,依託現有5個國家級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將智慧財産權糾紛整體處理週期由90天壓縮至45天,高效保護創新成果。著力提升智慧財産權轉化運用效能,建設智慧財産權運營中心15個,全國第二個完成存量專利盤點,全省專利轉讓許可1.5萬次,增長18.6%;首創“智慧財産權+技術經紀人”服務模式,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全省備案專利産品2.2萬件,居全國第1;著力加強智慧財産權金融服務創新,大力推進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把金融“活水”引向實體經濟。2024年全省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114.58億元,同比增長13.7%,惠及中小企業866家,同比增長82.7%。
下一步,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將力爭在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促進市場公平競爭、規範涉企行政檢查、提升政務服務能力水準等方面形成更多具有福建市場監管特色的經驗做法,為營造一流營商環境貢獻更多市場監管力量。(供稿人:陳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