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黨建+”鄰里中心 “圈出”家門口的幸福生活
“社區建設‘黨建+’鄰里中心很好也很有必要,不僅方便大家來辦事,還可以就近享受醫療、養老、托育等各種服務。最近我經常帶我孫女來這裡,她很喜歡讀繪本、做手工,一直吵著要來。”家住晉江市安海鎮安平社區的蔡尚遠對社區“黨建+”鄰里中心讚不絕口。
晉江市安平社區在“黨建+”鄰里中心舉辦親子培訓課堂
安平社區正是泉州市全面推動“黨建+”鄰里中心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泉州市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群眾滿意為評判標準,對現有黨群服務中心全面提檔升級,著力打造開放、集約、共用的“一刻鐘”便民利民惠民生活服務圈,讓居民群眾真正感受到生活服務和治理方式的大轉變。目前,全市已建成603個“黨建+”鄰里中心,架起了密切聯繫群眾的“連心橋”。
融合多元功能
居民“待上一天也不乏味”
“在這棟樓裏,學習、娛樂、辦事、吃飯,應有盡有。哪怕待上一整天,也不乏味。”作為泉州市鯉城區金峰社區“黨建+”鄰里中心的常客,傅阿伯笑著説道。早晨下樓到“書香閣”讀書看報,中午在“長者食堂”吃實惠午餐,下午送孫女去“四點半課堂”學習毛筆,晚上去“鄰里文化廣場”表演南音,這已經成為他每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鯉城區金峰社區“黨建+”鄰里中心內,居民們靜享閱讀時光
像傅阿伯這樣每天都來“打卡”的群眾還有很多,金峰社區“黨建+”鄰里中心融合養老、幼托、文體服務等功能為一體,越來越“圈粉”,成為居民群眾聚會、娛樂的首選之地。
無獨有偶,惠安縣崇武鎮大岞村“黨建+”鄰里中心得益於建設前期對村民意見的廣泛徵詢,逐步實現全年齡、全服務——從幼兒的繪本閱讀到青少年的社會實踐,到惠女服飾體驗,再到老年人運動強身健體、文娛活動,都讓這裡成為了“一天待不夠”的地方。
惠安大岞村村民在“黨建+”鄰里中心參加“惠女拔河”比賽
據悉,近年來,泉州市聚焦推動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面向居民開展問卷調查9.08萬份,全面掌握群眾高頻需求和民生短板。在此基礎上,著力打造一批融合“1+6+X”功能的“黨建+”鄰里中心,即堅持黨建引領,完善“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安、事有所辦”等6項功能,拓展群眾所盼的其他“X”項功能,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務。
匯聚服務資源
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在位於泉州市豐澤區中心片區的聖湖社區,記者找尋到了濃濃的煙火氣。
從聖湖小區南門走向主街道豐澤街,門口分佈著幾家配鑰匙、改衣服、售賣農家蔬菜的小店,雖然只有幾平方米,卻大大增加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這些種類繁多卻又如齒輪般相互咬合的“小店”,共同拼成居民便利生活的大版圖。
“引進來”的服務同樣貼心。近年來,依託聖湖社區“黨建+”鄰里中心的服務平臺,近20家家政企業走進社區,為居民群眾帶來實用性的育嬰、保潔等家政技能演示和家電清洗等便民服務。這種服務平臺是“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另一種呈現方式。
“除了家政服務,我們還積極對接民政、教育、衛健等部門資源,在鄰里中心開設老年學堂、家長課堂,提供醫療康養等服務,不斷拓展便民服務功能。”聖湖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茵茵介紹。
據悉,泉州把“黨建+”鄰里中心作為投放基層公共服務資源的主渠道,協調市縣職能部門下沉公共服務資源,三年來累計投放政務終端、文體娛樂、醫療康養等資源2633項、項目資金1.75億元,把“獨角戲”變成“大合唱”,讓基層有更多資源力量為群眾辦事。
“要想鄰里中心運營能長久,單靠政府部門的投入是有限的。我們還積極發揮本地民營企業多、鄉賢多的優勢,通過購買服務、市場化運作等方式,引入社會力量提供更多樣、可持續的服務。”石獅市錦尚鎮政和園負責人介紹。
在政和園“黨建+”鄰里中心,記者看到,該中心引進了攝影家協會、社工站等組織,推出“公益全家福”“集體長者生日會”等10余類睦鄰服務活動,並聯合第三方機構打造零工市場,定期摸排村內閒散勞動力,通過本地企業、鄉賢幫助村民就業達150余人。在鄰里中心的輻射帶動下,園區周邊各村支部、非公企業、社會組織等力量都參與了進來,去年共舉辦志願服務活動40多場,有2000多人次參與,切實讓企業職工和周邊村民感受到了園區大家庭的溫暖。
“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石獅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共引入生鮮配送、家政、養老、托幼托教等48家第三方機構到鄰里中心,以專業化服務增強民生質感,更好滿足群眾日常生活需求。
搭建議事平臺
共築鄰里和諧“同心圓”
“自從鳳城鎮的‘黨建+’鄰里中心開始建設,我們小區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樣,變乾淨,變漂亮,鄰居之間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了。”安溪縣鳳城鎮鳳明南小區的陳阿姨笑得樂開了花。
安溪縣鳳城鎮“黨建+”鄰里中心組織八段錦培訓活動
據悉,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的鳳明南小區,2023年7月剛完成改造,“黨建+”鄰里中心同步完成建設,環境臟亂、設施陳舊、車輛亂停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環境整潔、車輛停放有序、管網下地。
如何將小區改造同用好用活“黨建+”鄰里中心結合起來,實現“雙向奔赴”?鳳城鎮堅持黨建引領,依託“黨建+”鄰里中心,深化社區“大黨委”工作模式,建立“鄰里談事説事會”制度,發揮共建單位黨員、黨員樓棟長、街巷長、業委會等力量,凝聚起了小區新生蝶變的巨大“魔力”。
走進鳳城鎮“黨建+”鄰里中心,只見居民茶室、筆架學堂和“兩代表一委員”代表工作室等服務空間應有盡有,共建單位、“兩新”組織、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等成員單位的代表輪流到這值班,讓居民的訴求需求有地説、有人解。
“福興路轉角處及周邊沒有安裝路燈,一到晚上光線很暗很危險,請社區幫忙解決。”“沒地方停車。”“可以和周邊單位合作,共用停車位,提高小區公共收益。”……在德化縣潯中鎮鳳凰社區“黨建+”鄰里中心的樟香會客廳,居民們正圍繞近期小區生活中的一些難點堵點問題熱烈商議,一個個訴求被提出來,一件件小事現場得到及時回應和解決。
這樣的説事議事場景,正發生在德化縣各“黨建+”鄰里中心內。近年來,德化縣依託鄰里中心,探索黨建引領居民小區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四自”強基工作法,健全民主議事協商機制,採取懇談會、聯席會、開展“民聲半月談” 活動等方式,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形成了“眾人事由眾人商量”的良好風氣。
據泉州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介紹,下階段,泉州將持續加大“黨建+”鄰里中心建設力度,突出在運營實效上下功夫,常態化開展各類服務活動,做到“大門常開、場所常用、活動常辦、群眾常來”,把鄰里中心建設成為黨員群眾的溫馨家園,讓更多人擁有“家門口”的幸福。(張錦川 王海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