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搜索
11月5-10日,第六屆進博會在上海虹橋的國家會展中心舉行,這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上海的機會。
16日獲悉,G318滬青平公路方廳水院段工程正式通車,串聯起“水鄉客廳”方廳水院、創智引擎、科創學園等功能組團,為水鄉客廳核心區的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推進資源型地區高品質發展,是維護國家資源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的重要環節。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印發的《推進資源型地區高品質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資源型地區資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引領、加快轉型、多元支撐的現代産業體系基本建立。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8月13日,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經濟大省廣東、江蘇今年上半年經濟總量均首次突破6萬億元,持續發揮經濟大省“挑大梁”作用。
南京6月24日,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24日正式投入運營,並與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實現無縫換乘。中國長三角“經濟雙雄”實現“地鐵同城”,也是該區域核心城市間地鐵系統首次跨省互聯互通。
6月24日上午11時,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開通運作,全線28座車站開放,與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無感換乘啟動。這是國內首條與上海軌道交通線網對接的線路、首條全自動運作的市域軌交線路、縣級市首條全城穿越的軌交。
近日,上海銀保監局發佈的《2022年上海銀行業保險業支援實體經濟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末,上海轄內中資銀行共投放紓困融資4678.7億元。
6月6日,第五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發佈了一批重要成果、簽約一批重大合作事項。
書法“二王”之一的王獻之既以書名,亦留下雋語,其中一句述説其出生地、位於今日長三角腹心的紹興,傳佈最廣:“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
5月28日,在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巢馬鐵路馬鞍山長江公鐵大橋施工現場,一台1800噸級架梁吊機緩緩起吊,將大橋南側重達1182噸的首節段鋼桁梁安全平穩架設至預定位置,大橋建設實現突破進展。
1月4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蕪湖(上海)産業創新中心項目土地摘牌;2月1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職工科創成果發佈交易中心啟用;4月26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聯盟揭牌……長三角地區正以科創為發力點,密集對接技術、人才、資本要素,推動“大走廊”迸發大活力。
5月10日,“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實踐”網路主題採訪浙江站走進浙江平湖,感受平湖如何用特色産業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4月10日,在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世界最大跨度三塔公鐵兩用斜拉橋-——巢馬城際鐵路馬鞍山長江大橋現場,一節重達387噸的鋼塔在15000噸米塔式起重機的吊裝下,精準對接到217.5米高空的3號主塔墩混凝土塔柱上,標誌著大橋首節鋼塔順利吊裝到位,大橋建設進入上塔柱—鋼塔施工階段。
在上海人民廣場東側,有一座建築,主體造型從中國傳統的城門形態中獲得設計靈感,頂部網格狀的結構讓建築與藍天、白雲融為一體,寓意盛開的上海市花——白玉蘭,這便是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
安徽馬鞍山3月21日,由中鐵四局承建的新建巢湖至馬鞍山城際鐵路(以下簡稱巢馬城際鐵路)新大金山隧道施工處,伴隨著懸臂式掘進機的轟鳴聲,切割臂鑽破上臺階工作面最後一層厚厚的土石方,標誌著巢馬城際鐵路實現全線首個隧道貫通,為打通馬鞍山南至馬鞍山東站間聯絡線的架梁通道提供重要保障。
十年1.4億農村人口在城鎮落戶。有序發展城市群和都市圈,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6.7萬個。
2022年長三角新增高鐵超130公里,高速鐵路運營總里程超過6600公里。
近日,中國國務院批復《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35年,示範區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803.6平方公里以內,較現狀建設用地減少15.7平方公里。
滬蘇兩市將進入地鐵同城化時代。據蘇州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消息,蘇州軌交11號線(原名S1號線)預計6月開通運營,屆時將在花橋站和上海地鐵11號線無縫“牽手”。蘇州軌交11號線長41.27公里,設站28座,起于蘇州工業園區唯亭站,向東止于位於昆山的花橋站,與國內首條跨省地鐵——上海地鐵11號線在花橋站相接。
1月2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發佈《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産擴大有效投資實施方案的通知》。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