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搜索
隨著調控推進和升級,特別是融資開始收緊,房地産銷售下滑已無爭議。近期數據已顯端倪,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披露,2016年1月至10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金額分別為12.0億平米、9.1萬億元,同比增幅均比1月至9月收窄0.1個百分點。據CRIC(中國房産資訊集團)統計,受調控的熱點樓市下滑更明顯,即便有“金九”熱銷、網簽滯後和“趕政策末班車”等影響,10月一線城市和代表二線城市銷售面積環比分別下滑9%和16%。11月上半月,一線和代表二線城市銷售面積環比分別下滑9.4%和5%。
2016年接近尾聲。在這一年,房地産市場再度上演樓市地市銷售火爆的盛世行情。此波行情下,品牌房企前三季度的簽約面積及銷售金額大多已完成年度目標的80%,更有多家企業已完成全年目標。然而,在光鮮的業績掩蓋下,其財務報表數字卻並沒那麼好看。
隨著調控效果顯現,各地樓市開始降溫。昨日,國家統計局發言人毛盛勇表示,房價環比漲幅明顯回落,房價調控政策初見成效。根據10月份前15天15個一線城市和熱點二線城市的房價環比數據,所有的城市環比增速都出現了回落。
受政策影響,主要城市樓市成交量迅速降溫。“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採取了比較保守的心態,原來能掙到3個點左右,現在只能掙1個點左右,還冒那麼大風險就不值得了。”一家西部地區信託公司高層人士直言。
伴隨著房地産市場的不斷收緊,地産信託再度迎來“拐點”時刻。從前一陣的“吸金王”,變成最近的“零募集”。房地産信託融資規模的變化,折射出地産調控政策正在發揮作用。
檢查要點有五大方面,分別是: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和房地産開發貸的調控執行情況;與房地産仲介和房地産企業開展業務的管控情況,包括首付貸、零首付等問題;涉及房地産業務相關的貸款,如個人消費貸,個人經營性貸款,信用卡透支,房地産開發上下游企業貸款等情況;理財資金投資管理情況,理財是否違規進入房地産;以及房地産信託業務合規經營情況。
10月31日,恒盛地産發佈公告稱,由於控股股東美年國際(作為要約人)需要更多時間作最終籌備,以取得可能私有化所需資金,要約人于10月30日向執行人員提交申請,將最後期限延至今年11月30日,並於10月31日獲批。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期限延展為最後一次。受此影響,該股近期大漲,至昨日(11月3日)已升至1.18港元/股,較10月31日0.93港元/股的收盤價,漲幅達26.88%。
8月31日限貸政策(已有一套房或有一套房貸款未還清,再買房首付比例40%;二套以上不予貸款)出臺後,9月樓市日均成交從8月的856套下降至669套。10月2日限貸限購政策(加非武漢戶籍限購兩套,貸款僅限首套)出臺後,10月4日至日,武漢市日均成交270套,其中武昌區連續四天零成交。
上交所與深交所日前相繼發佈房地産等行業公司債分類監管新規,意味著房企發債融資的好日子已經過去。首當其衝的是中小型房企,其發債融資難度驟增,而一些財務指標不佳的上市房企也將受到較大影響。
10月24日,世茂股份發佈公告稱,公司于10月21日收到中國證監會《關於不予核準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申請的決定》。
10月19日,關於房地産企業交易所發債遭遇“一刀切”暫停的消息在市場引起軒然大波。
隨著空前嚴厲的樓市調控潮在多城落地,房企面臨艱難的關口。調控政策出臺後首個開盤日,地産股集體受挫。更令房企坐立難安的是樓市成交量下滑預期大增,房企再融資全線收緊,早先激進拿地的企業將自食其果,遭遇現金流危機。
房地産公司融資金額在近期創出天量之後,政策收緊的信號陸續而來。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證報採訪獲悉,地方性的限制措施其實很難阻擋信託等資金,一些企業以“明股暗債”模式即可輕鬆繞道流向土地市場。
10月7日,南京認購18套,比前一天認購29套減少了11套。多個城區認購套數為零,與節前日認購量多達數百套相比,已呈現斷崖式下跌。
在資金充裕、樓市火爆的背景下,房企攻城掠地,在土地市場掀起多輪搶地潮,同時在並購市場主動出擊,通過大魚吃小魚的方式保證後續經營。
近日,一則上海證券交易所將實施房地産公司債券審核新政的消息,引發市場強烈關注。
上海證券交易所收緊房企發債條件的消息震動市場,但筆者以為,這是否代表樓市政策轉向起碼目前並不明顯。
8月以來,伴隨樓市的“突發”高燒,房地産信託突增。用益信託最新統計數據顯示,8月房地産集合信託共發行63隻産品,總額237.8億元,而上年同期則為158.1億元,在規模上同比上漲50.4%,較7月的195.9億元環比上漲21.4%。同時,此前“明股實債”禁令也早已被機構拋到九霄雲外,對房企的“股權投資”再度成為信託行業的“香餑餑”。
樓市永遠都不缺新聞。深圳6平方米高價蟻籠、密集出爐的地王、高達700%的土地溢價率、上市公司賣學位房保殼等,每個熱點背後,大多有一個樓價不跌的預期。縱觀近年來的樓市數據,雖然地王潮僅是週期性現象,但地價、房價卻一直在上升通道。時隔四年後再度席捲全國的這場“地王潮”,無論在數量、價格還是溢價率都創出歷史新高。高價地王頻現背後,房企需要付出更多的資金拿地,考驗的是房企的融資能力。不同於以往的是,在本輪地王潮中,房企債務融資比例急速攀升,和地價房價一起上漲的,還有房企原本就處在高位的財務風險。
2016年房地産行業上市公司發債規模已將近萬億元。發債規模較大也給房企提供充裕的資金,開發商一二線城市高調拿地,離不開債市的資金支撐。不過,近期債市傳來收緊風聲,有消息稱,監管部門會在下半年收緊房企發債規模。日前,包括天地源股份有限公司及華發股份等房企均下調了發債規模。業內認為,未來受房地産行業“銀根縮緊”的影響,房企發債規模將有所下滑。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