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落戶”如何做強“人才磁場”

來源:羊城晚報 2020-01-17 14:51:58

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放開放寬除廣州、深圳以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做強做優縣域經濟,不斷提升中心城區、縣城和中心鎮承載能力。”

記者留意到,代表們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落戶放開”與“人才引進”成為熱詞。不少代表表示:隨著落戶限制逐步放開,大灣區人口有望加速流動。

省人大代表梁鳳儀: 將會吸引更多人才來佛山就業

“放開落戶限制將大大增加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對企業來説,將能更好地引入人才,留住人才。”看到這一消息,省人大代表、廣東昭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鳳儀開心地説。

“在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時期放開戶籍限制政策,對廣東來説無疑是個喜訊。”在梁鳳儀看來,廣東産業轉型領先於全國,就業吸引力較強,放開放寬落戶體現出更強的包容性,將會吸引更多人才前來就業。“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城市,在人才吸引方面會更有競爭力。”

梁鳳儀錶示,2020年的佛山將充滿活力:“戶籍限制放寬、GDP預計突破萬億大關、廣佛全域同城化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無疑都將加大佛山對人才的吸引力。”

“受益的不僅僅是人才,更是企業。”梁鳳儀認為,無論是傳統製造業還是高新産業,都離不開高水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人才在粵港澳大灣區內自由流動,將為企業在擇人、用人、留人等方面帶來更多的選擇。

“在放開的同時,我們也應有相對的約束機制。”梁鳳儀錶示,“我們應該讓前來的人才既有滿腔熱情,也有冷靜思考。讓他們明白應該為了建設而來,而不是奔著福利和待遇而來。”

省人大代表劉燕: 放寬落戶要考慮學位增加需求

報告提出的這一新利好也引起了省人大代表、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教研員劉燕的關注。作為一名教育界的代表,她尤其關心放寬落戶對孩子們讀書的影響。

她認為,隨著落戶的放寬,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涌入中山,這些孩子也要讀書。此外,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戶籍人口小孩對義務教育學位的需求也在增加。

她粗略算了一下,國家2011年放開雙獨二孩,2013年放開單獨二孩,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2019年開始,全面二孩已經進入幼兒園,幼兒園的學位緊缺問題很快顯現出來。“這些孩子3年後將進入小學,再過6年進入初中。也就是説,2022年開始,全面二孩就將入讀小學。未來,小學、初中的學位緊缺問題將會越來越明顯。根據中山市的數據,未來若干年,小學、初中的生源都在不斷地增加。”

“不能等到孩子要讀書的時候才考慮學位。”劉燕説,2020年省十大民生實事明確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100萬個。但僅此還不夠,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學位也要進行長遠謀劃。

要增加學位,就要增加學校、增加老師。劉燕表示,當前教師缺編現象非常嚴峻,尤其珠三角地區。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珠三角地區公辦小學教師缺編約11%,加上請産假等因素,這一缺口應達到15%左右。

按照教育部門數據統計,未來三四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在不斷增長。如果還不增加學位的話,教師缺編比例將持續增加。

對此,劉燕建議,儘快加快落實省內教師編制統籌,尤其儘快解決珠三角教師編制緊缺問題。

省人大代表劉光濱: 可通過産業集聚促進人口導入

“放開落戶限制,對區域發展、人才集聚和資源流動是很有好處的。”來自惠州代表團的省人大代表劉光濱認為,現在的競爭不僅僅是人才的競爭,更是人口的競爭。

劉光濱説,一個城市有空間的時候,人口的導入能最大限度地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惠州無論是發展空間、基礎設施、交通位置還是營商環境都具備優勢,且越來越好,尤其最近啟動建設的“豐”字形交通軸線,必將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

如何才能用好這個政策?在劉光濱看來,首先必須打造好的是産業平臺。“産業可以聚集非常多的高端人才和人口,應通過産業集聚,實現可持續的人口導入。”

“産業聚集人氣,不斷發揮出效應。戶籍限制的放開,特別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來説是非常好的舉措。”劉光濱認為,有人氣,就會有效益,有效益就能更好地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隨著大量的人流導入,將為城市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在産業、人才、城市品質等多方面激發城市的潛力。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放寬落戶”如何做強“人才磁場”
來源:羊城晚報2020-01-17 14:51:58
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放開放寬除廣州、深圳以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做強做優縣域經濟,不斷提升中心城區、縣城和中心鎮承載能力。”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