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産業帶出的鄉村振興“加速度”

來源:揚子晚報 2018-12-18 16:56:31

原標題:一個産業帶出的鄉村振興“加速度”

40年前,發軔于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乾”,揭開了農村改革的大幕。也正是在那一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春雷喚醒大地,改革潮涌神州。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場以蔬菜商品化生産為主的種植業産業結構調整于20世紀80年代在和縣悄然興起。

“五個能人帶全鄉,萬噸蔬菜過大江”的傳奇故事,雖已是陳年往事,但這篇“傳奇”卻在一代代“菜農們”的手中得到續寫,從未曾完結。

從“蔬菜過江”到“蔬菜矽谷”,再到“三産融合”……菜農們跟隨著時代的步伐一路走來,種蔬菜不僅收穫了一個“好日子”,讓錢袋鼓了起來;還收穫了一個“大産業”,讓“中國蔬菜之鄉”的美譽名揚四海;更收穫了農村發展的新動能,讓鄉村振興跑出了“加速度”。

改革開放推涌綠色浪潮

30萬年前,和縣猿人就生活在這片古老大地上。30萬年薪火相傳,這片神奇的田野上,孕育無數寶藏,蔬菜就是其中的一寶。據和縣縣誌記載,戰國時,和州大地上已開始種植蔬菜,種類有葵、藿、薤、蔥、韭等。經漢、唐、宋、明、清歷代的培育和引進,至民國期間,和縣的蔬菜種植品種達30多種,一年四季均有適時的蔬菜供人們種植和享用。

“五個能人”之一的李正飛回憶,改革開放後,土地分到各家各戶了,由農民自己來經營,“這是黨的富民政策,大家幹活的積極性可高了。”1983年,李正飛因為家境貧寒,吃不飽肚子,就在自家門後的一塊三分地裏種了辣椒、番茄、韭菜、白菜,一下賺了2000多元,把李正飛樂得合不攏嘴。巧的是,同村的劉斯榮、黃耀祖、尹仁志、黃立方等也在自家田地裏試種蔬菜,當年實現畝均2000元的純收益。

收益提高了,他們思忖著如何讓每畝的産值更高。1984年秋,在和縣縣財政8700元專項週轉資金的扶持下,李正飛等“五個能人”從安徽拖拉機廠引進建設了三座鋼架大棚,其他農民也紛紛倣造鋼架棚,搭建了部分簡易竹架大棚,開始試種早辣椒、早番茄,並一舉獲得成功,上市期比傳統露地栽培提前一個半月。和縣農民第一次在市場的舞臺上閃亮登場,借助科技的力量,實現了“人無我有”的市場效應,種植效益是常規農作物的5-6倍。

和縣縣政府領導獲悉這一可喜的嘗試,及時提出了“家有五畝田,一畝做菜園”的號召,繼續採取典型引路、科技示範、財政扶持等措施,全面推廣“五個能人”經驗,全縣掀起了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發展大棚蔬菜生産的熱潮。

從1984年到1990年,和縣辣椒栽培由加工原料型的露地越夏秋熟栽培的第一代栽培模式,發展成大棚早熟栽培的第二代栽培模式,番茄生産也由大棚早熟栽培,進一步發展到高密度特早熟栽培,並普及推廣了相配套的地膜覆蓋、遮陽網覆蓋等新材料應用技術。同時,和縣還在西北部地區推廣了雜交西瓜新品種和配套的西瓜嫁接育苗技術、草莓栽培技術,逐步形成了“南菜北瓜”的規模特色。與此同時,善厚地區的菠菜、青菜、蘿蔔、芹菜等常規蔬菜繁種面積也突破萬畝大關,達到歷史高峰期,並享譽大江南北。

到1990年,和縣瓜果蔬菜一下子發展到8.5萬畝,其中大棚面積3.5萬畝,産區沿江沿公路主幹線呈帶狀分佈,呈現出“南菜北瓜”的規模特色,以大棚早熟栽培為特色的商品菜生産全新模式基本形成,蔬菜産業雛形初現,反季節新鮮蔬果,沿著綠色通道源源不斷地流向四面八方。

科技創新打造“蔬菜矽谷”

慢慢富起來的和縣人並不滿足,傳統的“種大棚”能讓農民擺脫貧困的帽子,但是要想持續地發展還得靠科技、靠創新。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和縣蔬菜産業發展擺脫了片面追求産量的野蠻生長之路,走出了一條“量”“質”並重的雙輪驅動的綠色發展之路。

走進位於和縣臺創園的新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種苗大棚,從以色列引進的農業環境感測器系統設備,以及先進的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精確記錄並控制著植物的生長。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供給,都有資訊化智慧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保證了蔬菜種苗的品質。在這裡,“物聯網”與傳統農業在蔬菜種植的平臺似乎有了完美的融合,該公司的農業手機APP銷售端,將蔬菜種植銷售的全過程呈現,消費者可以追溯農産品品質,實現了農産品“從田園到餐桌”的全程監督。

推廣應用農業生産新技術新理念,用科技創新放大現代農業優勢,不斷提升蔬菜産業生命力、競爭力,讓“傳統蔬菜種植”向“創新驅動”轉變。

1991年以後,一再出現“賣糧難”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和縣人進一步解放思想,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及蔬菜瓜果生産進一步得到提倡。“五個能人”在該縣獨創了大棚辣椒秋延後栽培技術,這一創新成果使和縣辣椒生産技術推進到了第三代,再次搶佔了“人有我優”的制高點;實現了和縣大棚蔬菜生産既有春提前又有秋延後的雙輪驅動模式;提高了大棚設施資材的利用率和大棚蔬菜種植效益,每畝平均增收3000-4000元,農民種菜致富的積極性高漲,蔬菜瓜果生産規模進一步加速膨脹。

圍繞著大棚延後栽培這一核心技術的發展,和縣還獨創了與之配套的高溫夏季泥猴法育苗技術,引進推廣了膜下軟管微灌技術、微耕技術、物理除草地膜覆蓋技術以及植保領域的機動噴霧、粉塵法用藥、新型環保滅鼠技術等,從而大幅減輕了廣大菜農的勞動強度,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推動了蔬菜規模化生産的發展。傳統加工及外貿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市場網路迅速建立,市場交易趨於活躍。2000年,和縣縣、鄉、村三級市場網路形成,在全省第一個構築起蔬菜“大生産、大市場、大流通”的基本格局。

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2010年,和縣提出實施蔬菜産業提升行動,努力推進蔬菜産區向西、向北轉移,通過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化生産,推動蔬菜産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1000萬元資金用於扶持蔬菜産業發展,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進一步加大對蔬菜産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和獎補力度。

在政策和資金的雙重作用下,蔬菜産業提升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17年,和縣蔬菜種植面積44萬畝,品種涉及茄果類、瓜類、豆類等10大類近百個小類,年産各類安全優質蔬菜112萬餘噸,産值近23億元,蔬菜産業已成為和縣農村經濟的一大支柱産業。和縣也獲得了“中國蔬菜之鄉”、“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菜園子”、全國首批無公害蔬菜生産示範基地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國家級出口蔬菜品質安全示範區等美名。84個瓜菜産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和縣辣椒”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縣黃金瓜”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一個産業帶出的鄉村振興“加速度”
來源:揚子晚報2018-12-18 16:56:31
40年前,發軔于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乾”,揭開了農村改革的大幕。也正是在那一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春雷喚醒大地,改革潮涌神州。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