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是高品質發展的主戰場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2018-10-24 17:43:54

原標題:新型城鎮化是高品質發展的主戰場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在如何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上,多方論點層出不窮。

江蘇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鄉村振興是高品質發展的突破口,新型城鎮化是高品質發展的主戰場,世界級城市群則是高品質發展的總目標。圍繞這三點,他提出,可從三個方面著手推進。

第一,要著力補短板,高品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是全面振興。既包括産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也包括由此帶動而形成的資源振興、財富振興、城鄉振興、民族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確立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同時,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義非同一般。其根本目的在於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真正建成現代化強國。”沈和説,“這意味著,中國的現代化一定不是像西方國家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建立在更高經濟形態的生態文明基礎上的現代化;一定不是複製西方模式的現代化,而是建立在堅定中國文化自信、民族復興實踐上的現代化;一定是堅持共産黨領導一切、以人民為中心,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現代化。”

沈和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三農”;基本實現現代化,大頭重頭也在“三農”;建成現代化強國,基礎更是在“三農”。因此,必須讓億萬農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趕上來,讓美麗鄉村成為現代化的標誌、美麗中國的底色。

沈和還指出,鄉村是城鎮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鄉建設高品質必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補齊鄉村落後這一短板,徹底改變“城市向歐洲、農村像非洲”狀況,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人民共同富裕,社會公平正義。

第二,要著力抓創新,高品質推進新型城鎮化。

沈和表示,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是高品質發展的標誌。當下,全球工業化進入4.0時代,核心是智慧製造,這意味著必須提升城市創新能力,特別是科教支撐能力。

而在工業4.0的背後,是消費4.0。我國服務業已經進入爆發期,催生出為第三産業服務的第四産業。第四産業稱之為數字産業或數字經濟,對城鎮創新要求更高。

與工業4.0、消費4.0相伴而行的是,經濟建設的主戰場開發園區,也從1.0的工業園區、2.0的産城融合園區、3.0的生態科技園區進入4.0的智慧園區。

與此同時,人們的創新創業也進入了4.0時代。其重要標誌就是技術、制度、市場、資本四支巨槳協調驅動。而創新創業4.0時代,關鍵是看城市科教、文化、人才支撐能力,特別是看城鎮創新生態體系的競爭力、帶動力和影響力。

“可以看到,無論是産業發展形態,還是政府治理形態,當下都進入了智慧化、服務化和數字化時代。與這些形態相適應的只能是城鎮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因此,著力抓創新是高品質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所在。”沈和説。

第三,要著力上水準,高品質推動城市群建設。

“從全球範圍看,城鎮化最高形態是城市群。目前,世界級城市群,歐洲有兩個,美國有兩個,日本有一個,中國有一個。未來國際競爭,很大程度是城市競爭,説到底是城市群的競爭。未來幾十年,中國將形成包括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城市群三個世界級城市群,從而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順利實現。”沈和説。

隨後,他以江蘇為例,就如何深度融入長三角城市群提出了三方面建議。

一是主動對標上海,提升發展定位,在參與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建設中,在推進揚子江城市群、淮海城市群建設中,提升經濟建設的國際化水準。二是優化産業佈局,落實1+3主體功能區規劃,在推進資源深度融合與轉型升級中,提升經濟建設的生態化水準。三是優化發展環境,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基礎設施,推進産業升級,在增強對要素特別是對優秀人才吸引力和承載力中,提升經濟建設的市場化水準。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新型城鎮化是高品質發展的主戰場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2018-10-24 17:43:54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在如何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上,多方論點層出不窮。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