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樓市推“一價清”告別亂收費

來源:揚子晚報 2017-08-21 11:39:00

隨著8月15日“一價清”制度的實施,無錫市民購房可以和房價之外的電商費、團購費等亂七八糟的收費説再見了。如再有開發商、仲介、代理公司收取定金、保證金、誠意金、認籌金、電商費、團購費、居間服務費、資訊諮詢費等費用,買房人可當場拒絕,並可向住建局、物價局舉報投訴。

現狀
違規收費有“套路”讓人感覺房價只升不降

長期以來,買房過程中打著各項名頭而向購房者或意向購房者收取的費用,在調控加碼的過程中,亂七八糟的收費卻愈演愈烈。

一位房産業內人士分析,為什麼大家都感到房價只升不降,原因其實很簡單:開發商通過各種名頭的收費,把價格分解了。比如某個樓盤,2016年10月銷售的一期,當時每平方米均價2萬元。現在到了2017年7月,開發商宣佈仍然2萬元銷售第二期。看起來房價沒有漲,但是開發商説了,第二期房子帶裝修,你需要在購房時單獨支付裝修費,每平方米是7000元。但事實上,裝修成本只有每平方米3000元,這多出來的每平方米4000元,就是隱含的房價上漲。

還有開發商捆綁銷售車位,每個車位要你幾十萬的,其實也是變相漲價。或者赤裸裸地通過中間人,向你每套房子要數十萬、上百萬的茶水費什麼的。如此一來,房價還是暗中上漲。

新政
“一價清”專治各種“套路”,涵蓋四大內容

8月15日無錫市和住建局聯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規範新建商品住房銷售明碼標價及其‘一價清’制度的通知”,將整改無錫房地産市場存在的這些違規的“套路”。

商品房銷售“一價清”制度,是指住宅商品房銷售中對購房者最終結算實行一種價格。此價格中包含住宅商品房開發建設過程中按規定交納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管道煤氣開發建設費和電控防盜門費用。

“一價清”核心內容涉及四方面

1 不得向購房者收取電商費、團購費等房款以外的費用。除房款外,房地産開發企業和其他單位,個人不得向購房者收取電商費、團購費、居間服務費、資訊諮詢費等其他任何價款或費用;仲介、電商等代理銷售新建商品房,其代理費用由房地産開發公司支付,不得轉嫁購房者。

2 未領取預銷售許可證前不得收取任何費用。房企或代理機構與購房人簽訂的購房合同時,不得擅自加注押金、保證金等強制性規定;取得預(銷)售許可證前,房企及仲介機構不得收取定金、保證金、誠意金等任何費用。

3 首次明確地下車庫(位)不能只售不租。在這之前,無錫對於車位的政策是可租可售,即開發企業有權選擇車位是出租還是銷售。為了回籠資金,不少小區的車位只售不租。

4 預售房源必須全部公開,明碼標價對外銷售。已取得新建商品住房預(銷)售許可證的必須在10日內一次性公開全部銷售房源,並按照價格部門備案價格規定明碼標價對外銷售。

違規房企將被 暫停網簽資格

如違反商品住房銷售“一價清”制度如何處置?

無錫新建商品住房銷售“一價清”制度的通知中明確表示,各級價格監督檢查部門要適時組織開展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的專項檢查,及時查處違反明碼標價規定、價外加價或收取其他費用等價格違法行為;住建(房管)部門在核發預(銷)售許可證時,要嚴格執行新建商品住房價格備案管理規定,會同有關部門嚴肅查處違規銷售、囤積房源、捂盤惜售等行為,並適時公開曝光,對未按本通知要求執行的房地産開發企業,一經查實,在按規定處罰的同時暫停網簽資格。

解讀
“一價清”意味著調控更嚴厲了

無錫市房地産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沈洵表示,加強房地産市場監管是這次新一輪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從住建部、省住建廳,再到無錫市住建局,多次強調要加強房地産市場的監管。“這次市物價局和住建局聯合出臺文件,應該説力度更大,闡述的內容更詳細,意味著調控更加嚴厲了。”

沈洵認為,“一價清”制度的推出,主要還是為了穩定市場,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規範企業的經營行為。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無錫樓市推“一價清”告別亂收費
來源:揚子晚報2017-08-21 11:39:00
隨著8月15日“一價清”制度的實施,無錫市民購房可以和房價之外的電商費、團購費等亂七八糟的收費説再見了。如再有開發商、仲介、代理公司收取定金、保證金、誠意金、認籌金、電商費、團購費、居間服務費、資訊諮詢費等費用,買房人可當場拒絕,並可向住建局、物價局舉報投訴。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