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暫不“限外” 樓市政策會微調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5-07-29 08:55:00

原標題:廣州暫不“限外” 樓市政策會微調

昨日上午10點,陳建華第三次站上廣州市領導新聞發佈會的主發佈臺上,時隔上次發佈會1年零9個月。1個半小時內,他回答記者和網友提問19次。涉及垃圾分類處理、小汽車限外、樓市調控政策等方方面面。對於廣深第三城之爭這樣的話題,也沒有回避。

其中他回答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問題耗時最久。他表示,希望廣州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要被傳承、延續、守望、建設、維護好。

陳建華還透露,廣州公車改革方案仍在待批中,到9月底全面實施。

談“廣深之爭”

跟兄弟城市分工合作相互學習

今年5月,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佈“2015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深圳首次超過香港,躍居首位。這引發了“廣深第三城之爭”的討論。

“你如何看待廣深之間的關係?”昨日發佈會上有記者問陳建華。

“上次也是你問天津吧,下次會不會問重慶、蘇州?”聽完問題,陳建華笑了。

“從GDP看,廣州今年上半年GDP排全國第三,天津第四,深圳第五。從1989年至2014年,廣州已連續26年GDP位居全國第三。”陳建華説,“如果從綜合競爭力來看,深圳的高新技術産業全國領先,深圳是廣州學習的標桿和標兵。”

“深圳的競爭力為什麼比較強?我想主要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陳建華説,深圳擁有華為、中興、華大基因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規模大、科技投入大、成果大的企業。而廣州是華南地區的中心城市,是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因為廣州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醫療、教育、交通、商貿、金融、資訊等十方面具有優勢。

“第幾城是以什麼來衡量?是中心城市、G D P還是單項科技?我想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廣州在未來的歲月裏,要更好地鞏固這些中心的地位。廣州不僅要跟兄弟城市在合作中有明顯分工,同時也要更好地學習兄弟城市的先進經驗,各自發揮優勢。”

談垃圾處理

對垃圾分類情有獨鍾 只因“逼上梁山”

昨日陳建華回答的19個問題中,2個問題涉及垃圾分類處理。這也是自稱“垃圾市長”的陳建華最具談性的話題,他在回應“屆內最想完成的幾件大事”時,還主動談及本屆政府著力垃圾分類處理的“情非得已”。

陳建華介紹,3年前,廣州垃圾分類日回收量還不到4000噸,今年上半年已達到6700噸,而且數據還在不斷上升,紙張、木材、金屬、塑膠、玻璃,這五種可直接作為城市礦産進行開發,下一步廣州還將加大餐廚垃圾的回收力度,“等到日回收量達到8000噸,廣州就能少建垃圾終處理設施了。”

廣州此輪垃圾分類推廣3年多,陳建華對效果打多少分?陳建華説,垃圾分類現在能夠做到定時定點分類的(社區),到6月底已經達到了46%,今年目標是達到60%,明後年有更高目標。“在國外,家庭垃圾分類一般要15-25年,我們短短3年就能夠做到40%多,年底可以達到60%,我認為這是明顯的成效。”他表示,“到2017年垃圾處理設施全面建成之日,就是我們全面破解垃圾圍城之時。”

陳建華經常在公開場合自嘲“垃圾市長”,他上任伊始的2012年初,召開的第一場公開座談會就是針對垃圾處理。那時候,廣州正就“焚燒廠群”建設進行火熱討論。陳建華為何對垃圾分類處理情有獨鍾?

昨日,他在回應説,“本屆政府接手的時候碰到兩件最棘手的事情,一個是同德圍、金沙洲,還有就是垃圾圍城。這些都是迫在眉睫,不得不解決。當時垃圾填埋場只剩12個月的填埋量。”

“有人説不要建焚燒廠,我就問建填埋場行不行,他們更不同意。那怎麼辦?不能填埋又不能焚燒,總不能把垃圾拉去填海,開玩笑,那要判你的刑!所以首要解決垃圾圍城問題,那是被逼上梁山。解決之後你可以説為了綠色環保、重視生態,但是迫在眉睫的就是沒地方填垃圾了。”他説,“如果我當市長時,填埋場還能填20年,可能就沒那麼緊迫。”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廣州暫不“限外” 樓市政策會微調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5-07-29 08:55:00
昨日上午10點,陳建華第三次站上廣州市領導新聞發佈會的主發佈臺上,時隔上次發佈會1年零9個月。1個半小時內,他回答記者和網友提問19次。涉及垃圾分類處理、小汽車限外、樓市調控政策等方方面面。對於廣深第三城之爭這樣的話題,也沒有回避。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