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城市蛻變 探尋力量動能 ——2020年中國城市力量全國巡禮啟幕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20-10-09 09:28:00

放眼全球,中國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城鎮化進程。一方面,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另一方面,涌現出一批世界級城市。在無數城市崛起的背後,亦有人居文明的迭代與煥新。而城市的繁華,往往蘊藏著房地産企業對土地的敬畏。作為城市變遷的中堅力量,房地産企業書寫了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樂章,亦與城市共未來。

基於此,中國網地産“2020年中國城市力量全國巡禮”將於10月正式啟幕,旨在尋找城市建設的中堅力量,續寫滄桑而輝煌的城市發展史。

城鎮化浪潮澎湃 無數城市崛起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6%,城鎮化發展正逐步走向成熟。在浩蕩的城鎮化過程中,一座座建築拔地而起,城市的天際線不斷向上延伸,勾勒出整個城市的未來圖景。

作為國家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城鎮化加速了城市崛起。目前,我國城鎮化率超過80%的城市有20個,超過70%的城市有40個。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城區常住人口均超過1000萬,堪稱世界矚目的超大城市。

在此基礎上,國家發改委于2019 年4月8日公佈了《2019 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下稱《重點任務》),要求加快實施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高品質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同時,《重點任務》再次強調了城市群-都市圈-中小城市-特色小鎮的新型城鎮化空間格局框架,試圖通過轉變城市發展觀念,優化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的合理配置,最終實現人口、産業在這一空間格局內的再分配。

毋庸置疑,都市圈已經成為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也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城鎮化的主要形態。根據我國的都市圈建設指導規劃,全國一共將建設34個國家級都市圈。伴隨京津冀都市圈、長三角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都市圈等核心都市圈的興起,城市文明建設將走向新的高點,並助力中國經濟再創輝煌。

增量向存量轉軌 城市力量綻放榮光

回望中國城鎮化的發展,不難發現,城市生態的種種表現都能在房地産大舞臺上找到足跡。

早在1998年,國務院頒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以“取消福利分房,實現居民住宅貨幣化、私有化”為核心,使得在新中國延續了近半個世紀的福利分房制度壽終正寢,“市場化”成為了住房建設的主題詞。

作為城鎮化的深度參與者,在城市的飛速發展中房地産行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 13.2 萬億元,同比增長 9.9%,增速較 2018 年提高0.4 個百分點;房屋新開工面積 22.7 億平方米,同比增長 8.5%,增速較 2018 年下降 8.7 個百分點。2019 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 17.16 億平米,同比下降0.1%;銷售金額15.97萬億元,同比增長6.5%。

由此可知,在城鎮化進入第二階段,增量市場逐步向存量市場轉軌,所有城市全面發展過渡到城市圈集約發展,城市能級的差距也會逐漸擴大,極化取代平衡成為未來的主要趨勢。尤其是經濟結構性轉型、城市化進程深化、人口結構變遷等中長期趨勢已經有所顯現。

而城市和時代都是有生命的,各自有其萌發、生長、壯大、衰落、更替的過程和週期。而城市更新恰是城市這一人類文明産物的本能表現。作為現代意義上的城市更新,並不是對舊有建築、空間、功能的粗放式拆改建留或替代,而是通過有機更新讓城市迎來更為有序而合理的生長。

城市發展生生不息,新趨勢的不斷深化也催生了新的發展契機。而城市更新亦是房地産企業的主戰場,為城市迭代再次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作為城市衍進的內核力量,房地産企業不僅見證了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深度參與城市建設,而且將人、城市、自然實現有機連結,演繹著城市的輝煌與繁榮。

總有一種力量,讓城市的過去與未來激蕩,讓城市的歷史與現代輝映。尋找城市力量,綻放屬於城市的魅力與榮光。

致敬城市蛻變 探尋力量動能 ——2020年中國城市力量全國巡禮啟幕-中國網地産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致敬城市蛻變 探尋力量動能 ——2020年中國城市力量全國巡禮啟幕
來源:中國網地産2020-10-09 09:28:00
尋找城市力量,綻放屬於城市的魅力與榮光。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