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奎:從戰略高度認識新生城市培育

來源:經濟日報 2020-05-09 09:34:02

《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提出,統籌新生城市培育和收縮型城市瘦身強體,按程式推進具備條件的非縣級政府駐地特大鎮設市,有序推進“縣改市”“縣改區”“市改區”。為什麼要培育新生城市?如何培育新生城市?記者就此專訪了民盟中央經濟委副主任、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

培育新生城市,首先有助於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據統計,在我國已成為城鎮常住人口但尚未落戶城市的農業轉移人口中,有約1/3分佈在縣或一些經濟發達鎮。馮奎認為,進一步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其中一個較為有效的做法就是推動符合條件的縣和鎮加快設市,按城市標準規劃、建設與治理。

從區域協調發展角度看,馮奎認為,與發達國家城市結構相比,我國小城市數量偏少,2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數量是明顯短板。要實現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城市群帶動區域協調發展,應在中心城市周圍、在城市群內部合理髮展中小城市。這類城市數量越多、品質越高,就越有利於分流城市人口,緩解大城市病。從城鄉融合角度來看,新生中小城市具有“碼頭”功能:中心城市、大城市資源在此經停、交匯之後可更好地向農村地區輻射帶動。

“要從戰略高度看待設市的意義。中國城市化進入2.0時代,城市數量要增加、品質要提高、能級要增強,這是一條主線。要積極通過行政區劃調整、體制機制改革來為生産力鬆綁。”馮奎説。

此外,培育新生城市還有助於通過改革釋放投資與消費活力。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鎮區人口超過10萬人的特大鎮有將近300個,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標準與大城市相比仍然偏低。

什麼地方具有被培育為新生城市的可能性?馮奎認為,如果單獨從行政設市角度看,結合中國當前城鎮化改革現狀,新生城市主要是將符合條件的縣或鎮有序設市。

首先是要推動中心鎮或特大鎮設市。“特大鎮設市應加大力度,可從鎮區人口超過5萬人的800多個鎮中分批選擇‘候選市’。”馮奎認為,一是看人口、經濟實力、規模形態,尤其是少數特大鎮的建成區人口已達四五十萬人,經濟實力較強,應加快促進其成為新生城市。二是看地區分佈,在不同地區可以有不同標準。中西部個別鎮達到幾萬人,在當地帶動性強,特別是在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方面有重要作用,可以設市培育,不必執行與東部一樣的條件。三是看産業形態,如有的旅遊大鎮,戶籍或常住人口不多,但旅遊人口多,對城市品質有較高要求,未來可以考慮設市。

其次是推動部分具備條件的縣改為市。“有的縣經濟特色突出,但行政機構設置還按照縣的要求,已明顯不合理。有的縣處於都市化地區,原有功能定位不符合都市發展要求;有的縣承載較多農業轉移人口,但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三塊短板突出,吸引力不夠、承載力不夠。”馮奎認為,這些縣改為市,有助於在短期內集中解決強弱項、補短板的問題。

馮奎表示,沿邊開發開放的重點地區、重要口岸地區和旅遊重點地區,可考慮增設一批城市;還可以在一些特殊地區培育和建設中小城市,如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或國家戰略佈局的功能地區。

馮奎表示,2016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縣級市標準》《設立縣級市申報審核程式》等,為全面開啟新生中小城市提供了制度保障。推進有序設市,要注重探索行政層級優化、管理機構精簡、行政成本較低的設市模式。現代治理手段特別是數字政府的應用,為低成本設市開闢了一條新路徑,尤其值得重視。

馮奎認為,鎮或縣改市要突出強調城市化,也要突出強調市場化。一個縣或鎮需要綜合考慮改市之後“以何成市”“以何立市”,重點要研究要素市場化改革如何實現新突破,如何實現資源高效配置等。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馮奎:從戰略高度認識新生城市培育
來源:經濟日報2020-05-09 09:34:02
什麼地方具有被培育為新生城市的可能性?馮奎認為,如果單獨從行政設市角度看,結合中國當前城鎮化改革現狀,新生城市主要是將符合條件的縣或鎮有序設市。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