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長三角實現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 2019-12-03 08:17:45

近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對外發佈。如何看待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意義?長三角面臨哪些新的機遇與挑戰?在哪些方面需要著力突破?經濟日報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是我國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區域方陣。”吳曉華表示,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新時期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對於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根據《綱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定位是“一極三區一高地”,即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全國高品質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和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吳曉華表示,這是基於全球、全國兩大戰略層面的現實可能和發展需要而作出的戰略要求。發展是我們的第一要務,必須時刻牢記,長三角要提升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競爭能力,對全國經濟增長作出更多更好的貢獻。

《綱要》明確提出了“高水準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吳曉華表示,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相鄰地區,在不破行政隸屬關係的前提下,突破行政壁壘,實現共商共建共管共用共贏,這是其他區域規劃所沒有的。

此外,《綱要》還明確提出要“高標準建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以‘五個自由’(投資、貿易、資金、運輸、人員從業)為重點,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這也是其他區域規劃所沒有的。”吳曉華説。

黨的十八大以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具備更高起點上推動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的良好條件,但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在吳曉華看來,機遇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戰略機遇。長三角的發展在國家總體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發展的戰略方向更加準確清晰。二是政策機遇。在統一規劃管理、統籌土地管理、要素自由流動、財稅分享、公共服務協同等方面,《綱要》都作出了創新性的政策規定。三是市場機遇。區域一體化發展必然會帶來市場規模的擴大和市場分工的深化,産生1+1>2的顯著效果。

與此同時,長三角一體化還面臨諸多挑戰。“一是傳統思維慣性的束縛。二是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三是既有利益格局的限制。”吳曉華説。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需要緊扣“一體化”和“高品質”兩個關鍵。吳曉華認為,“一體化”既包括區域發展、産業發展、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一體化佈局、一體化建設、一體化運作、一體化管理,更包括改革開放、市場體系等體制機制方面的制度一體化。

“需要注意的是,‘一體化’不是‘一樣化’,關鍵是要做到統一有序,從而增加區域綜合實力、激活整體活力和增強主體競爭力。”吳曉華表示,“高品質”就是要全面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同時,努力實現黨中央對長三角地區的戰略定位要求,切實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並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此外,還要充分發揮長三角地區的特色優勢和競爭優勢,切實激活各地、各市場主體發展動力和競爭活力。

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什麼?在吳曉華看來,最大的難點在於實現“産業發展一體化”。

“雖然《綱要》裏面沒有明確提‘産業發展一體化’這一概念,而是用了‘協同創新産業體系’這一新概念,但是我認為,産業發展一體化是區域發展一體化題中應有之義,離開了産業發展一體化就無從談起區域發展一體化。”吳曉華表示,通過近年來各地推進區域發展一體化的實踐,可以清楚地看到,基礎設施建設往往能夠成為區域發展一體化的先行者,社會生活領域(如公交、醫保等)的一體化容易取得共識,也容易率先啟動。但是,産業的有序分工佈局,卻一直難以取得明顯進展。

“因此,要按照《綱要》所提出的要求,堅持市場機制主導和産業政策引導相結合的原則,引導産業合理佈局,切實避免低效競爭惡性競爭。要按照産業集群化發展方向,儘快制定出實施長三角製造業協同發展規劃,培育富有特色和競爭力的産業基地。”吳曉華説。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推動長三角實現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2019-12-03 08:17:45
近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對外發佈。如何看待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意義?長三角面臨哪些新的機遇與挑戰?在哪些方面需要著力突破?經濟日報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