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新片區,有“新”更有“特”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9-08-20 14:44:53

 ■  臨港新片區不僅是原有自貿試驗區在空間範圍上的拓展,更是在發展目標、戰略規劃和內涵上的改革深化。新片區的“新”,在於新的建設目標、新的核心功能、新的管理模式

近日,國務院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標誌著人們期待已久的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正式成立。從2013年以來,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試點已曾擴圍,對於本次臨港新片區的設立,免不了有疑問:臨港新片區與之前的擴區比較,“新”在何處?

臨港新片區不僅是原有自貿試驗區在空間範圍上的拓展,更是在發展目標、戰略規劃和內涵上的改革深化。新片區的“新”,在於新的建設目標、新的核心功能、新的管理模式。

新建設目標——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先期建設發展基礎上,臨港新片區的建設目標是打造一批更高開放度的功能型平臺,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業,提升經濟實力和經濟總量,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第十三條載明:國家根據需要,設立特殊經濟區域,或者在部分地區實行外商投資試驗性政策措施,促進外商投資,擴大對外開放。特殊經濟功能區的核心政策和制度是更深層次、更寬領域、全方位高水準開放;選擇條件是國家戰略需要、國際市場需求大、對外開放要求高但其他地區尚不具備實施條件的重點領域,加大開放型經濟的風險壓力測試,實現與境外投資經營便利、貨物自由進出、資金流動便利、運輸高度開放、人員自由執業、資訊快捷聯通。特殊經濟功能區是中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服務國家對外開放總體戰略佈局。

新核心功能——集聚配置全球高端資源要素。

根據建設目標要求,臨港新片區的核心功能是集聚配置全球高端資源要素,所以制度創新和優化營商環境更加強調新動能培育和生産力發展。根據總體方案,以投資貿易自由化為核心的制度體系涉及投資經營、貿易、跨境金融、國際運輸管理、人員管理、稅收制度等方面。這些措施與國際高端要素集聚、高端産業功能培育、前沿産業集群發展相結合,圍繞産業鏈實施制度型開放整合。

總體方案更加強調“自由化”,並提出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五個重點方面。在監管創新和制度創新上,自由化比便利化具有更大的創新空間和更高的開放水準。與現有自貿試驗區相比,推進上述五個方面的“自由”顯然需要更高水準的開放與更深層次的制度創新,這一進階也符合形成更高層次開放的國家戰略定位。

在此進階過程中,應特別關注如何形成發展新動能。整個自貿新片區的開放、改革、制度創新等措施都要圍繞産業鏈,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實施系統性開放,這也與中央提出的“向制度型開放轉變”相契合——更加深入的開放、更加全面的開放、更加系統的開放和更加公平的開放。所以,臨港新片區也是中國進一步全面擴大開放和向制度型開放轉型戰略的集中體現。

新管理模式——參照經濟特區管理。

經濟特區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特殊的管理體制。特殊經濟政策包括經濟發展主要靠吸收和利用外資,産品主要是出口;經濟活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對外商在稅收、出入境等方面給予特殊的優惠和便利政策。特殊管理體制主要是在對外開放、市場準入、註冊經營、人事制度、勞動管理、收入分配等方面有更大自主權。

經濟特區不同於出口加工區、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放區、高新技術區等産業園區,而是綜合性的特殊經濟區域,在管理體制上具有政區合一特徵。政區合一型管理體制避免了管理職能分割、管理空間分割、行政權能分割等弊端,有利於促進産城融合,提升城市能級。臨港新片區參照經濟特區管理,根據國家授權實行集約管理體制,可以賦予管理機構更大的自主發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創新管理許可權,自主開展貼近市場的創新業務,紮實推進各項改革試點任務落地見效。

(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自由貿易區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臨港新片區,有“新”更有“特”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08-20 14:44:53
臨港新片區不僅是原有自貿試驗區在空間範圍上的拓展,更是在發展目標、戰略規劃和內涵上的改革深化。新片區的“新”,在於新的建設目標、新的核心功能、新的管理模式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