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建商品房價格同比微降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18-07-18 08:32:03

原標題:北京新建商品房價格同比微降

本報訊(記者 張欽)上個月國內一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總體穩定,二線城市則有所上漲,三線城市上漲勢頭得到抑制。昨天,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國內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顯示,上個月,在15個熱點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繼續增多,達到10個,比前月再增加1個;另有3個城市房價持平、2個城市房價下降。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在這些熱點城市中,北京是為數不多的房價沒有上漲的城市之一,上個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價格較5月份持平,較去年同期相比則略微下降了0.1%。與北京同樣房價環比持平的城市還有上海和廈門,另外南京和無錫的房價還較5月份下降了0.2%和0.1%。在這些熱點城市中,濟南房價上漲最多,達到3.6%,福州也達到2.2%,此外廣州、鄭州、成都、武漢的房價環比漲幅也都超過了1%。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表示,就全國範圍來看,6月份國內各地繼續堅持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鬆,繼續嚴格執行各項調控措施,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據初步測算,從同比看,國內70個大中城市中有4個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持平,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由5月份的下降轉為上漲0.1%。31個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分別上漲6.3%和4.6%,漲幅比5月份分別擴大0.9和0.2個百分點。35個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分別上漲6.0%和4.3%,漲幅均與5月份相同。從環比看,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上漲0.6%,漲幅比5月份擴大0.3個百分點;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分別上漲1.2%和0.7%;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分別上漲0.7%和0.6%。

上個月,海口房價環比漲幅最高,達到了3.9%,同比13.1%的漲幅也位居前列。同樣地處海南的三亞上月房價環比漲幅也達到3.2%。另外,丹東房價上個月也繼續上漲,漲幅超過3%。經過接連數月的持續上漲,目前丹東房價較一年前已經上漲了15%,位居70個大中城市中的首位。

分析

下半年樓市將在強有力的調控下有所降溫

新華社電(記者 鄭鈞天)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8年6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6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總體平穩,其中二線城市漲幅有所擴大。業內人士認為,在各地密集加碼調控的市場環境下,下半年樓市將有所降溫。

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人才引進政策使二三線城市購房人群持續擴大,變相降低了限購門檻,使部分城市樓市供給出現暫時性不足,市場出現了階段性房價上漲預期。”

各地房地産調控密集加碼,中央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持續強化。業內普遍預計下半年樓市將在強有力的調控下有所降溫。

中原地産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全國房地産調控政策發佈次數超過180次,累計73個城市進行了調控,出臺了135條限購政策,176條限貸政策,51個城市以及海南省全域實行限售。

6月底,住建部等七部委聯合宣佈,自7月初至12月底,在北京、上海等30個城市治理房地産市場亂象。要求各地要切實履行房地産市場監管主體責任,把打擊侵害群眾利益違法違規行為作為整治房地産市場亂象工作的重中之重。

“當前,房地産調控已明顯由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全面鋪開。”張大偉説,近期發佈調控政策的城市主要是房價上漲壓力較大的二三四線城市。7月份,隨著各地調控政策的落實,各地房價預期有望穩定。

對於短期調控,中國指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瑜建議,繼續嚴格金融監管政策,減少違規流向房地産領域的資金。對於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要加強約談和問責力度,壓實地方責任。

業內人士建議,房地産長效機制應加快落地,以根治投機炒房現象。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認為,應通過供需調節真正實現市場平衡。作為房地産長效機制、增加持有成本的地産稅也應儘快出臺,以促使房地産市場的健康運轉。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北京新建商品房價格同比微降
來源:北京青年報2018-07-18 08:32:03
上個月,在15個熱點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繼續增多,達到10個,比前月再增加1個;另有3個城市房價持平、2個城市房價下降。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