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社評:決不允許炒房資金曲線入市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18-07-10 17:19:19

原標題:決不允許炒房資金曲線入市


各種內外因素疊加下,未來樓市調控壓力仍然較大,各地區各部門還要密切配合,嚴防炒房資金入市,共同治理房地産市場的各種亂象。“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本輪調控始終不忘初心,相信經過不懈努力,一定能夠讓房子回歸居住功能。

近日,上海市住建委發佈《關於規範企業購買商品住房的暫行規定》,進一步規範企業購買商品住房行為。自7月3日起,企業購買商品住房必須同時滿足設立年限已滿5年、在該市累計繳納稅款金額達100萬人民幣、職工人數10名等條件。

此前,6月份已有西安、長沙、杭州三地先後出臺暫停企業購買商品房政策。這三個城市的政策相比上海顯得更為嚴厲,基本算是一律禁止的“一刀切”政策,規定在住房限購區域範圍內,暫停向企事業單位及其他機構銷售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

對於企業購買住房,不管是“一刀切”的禁止或是有條件的規範,有關城市出臺政策的目的都是防止企業炒房。尤其是要防止一些投機者臨時註冊公司專門用來買房,要防止一些小公司淪為容留炒房資金的“殼公司”。

本輪樓市調控遵循的是“分城施策、一城一策”的精準調控模式。同時,本輪調控堅持動態調控,不斷採取“打補丁”的方式升級調控。一旦某些城市賣地炒房故態複萌,或出現炒房模式新變種企圖繞過現有政策監管,有關部門就會督促地方政府迅速跟進,規範當地房地産市場。

此次,部分城市針對企業購房出臺限購令,就是一個及時的“打補丁”式調控升級。此前,全國各城市在歷次樓市調控中,各種限制性政策基本都是針對個人或家庭,對於企業購房幾乎從未涉及。目前一些城市已經開始對這個存在已久的樓市調控漏洞予以彌補,預計相關政策會被更多的熱點城市所效倣,成為未來各地樓市精準調控的常用工具。

針對企業出臺限購令,對改善房地産市場供需關係也許影響有限,但一定會讓諸多剛需購房者堅定對樓市調控政策的信心,讓他們相信,通過調控會換來一個更為公平、健康的房地産市場。企業限購令的出臺,還向市場釋放了明確的調控不放鬆、打擊炒房不手軟的政策態度。同時,出臺企業限購令可以進一步擠壓各類資金曲線入市炒房投機的空間,有利於改善樓市預期和規範房地産市場。

今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的內外部環境變得十分複雜,為了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適應形勢發展變化,央行已經連續3次實施定向降準。有分析認為,鋻於宏觀經濟運作在下半年存在的不確定性,不排除到年底仍有1至2次的定向降準操作。央行每次降準向市場釋放的資金,均是數以千億計,儘管定向降準並非“大水漫灌”,但一旦監管不力,就難以排除定向降準釋放的部分資金通過信貸等各種方式流入樓市。

在這一宏觀經濟背景下,目前部分城市出臺的企業限購令,就愈加具有警示意義。觀察歷史表現,此前2008年、2011年和2015年三次降準週期之後,房地産市場銷售均出現明顯恢復,且持續時間較長。殷鑒不遠,為了防止各種投資投機資金攪亂樓市,監管部門必須嚴格要求各類金融機構,建立臺賬詳細記錄相關資金使用的實際情況,確保定向降準釋放的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同時,有關部門還要指導各地出臺更全面的類似企業限購令的政策,將炒房資金所有可能的曲線入市通道逐一堵塞,決不允許投機分子在樓市興風作浪。

在各種內外因素疊加下,未來樓市調控壓力仍然較大。除了堵住炒房資金,各地區各部門還要密切配合,共同治理房地産市場的各種亂象。今年以來,全國樓市調控政策累計發佈已超過160次,這種調控密度表明本輪調控的意志依然堅定不移。“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本輪調控始終不忘初心,相信經過長期不懈努力,一定能夠讓房子回歸居住功能。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北京青年報社評:決不允許炒房資金曲線入市
來源:北京青年報2018-07-10 17:19:19
​各種內外因素疊加下,未來樓市調控壓力仍然較大,各地區各部門還要密切配合,嚴防炒房資金入市,共同治理房地産市場的各種亂象。“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本輪調控始終不忘初心,相信經過不懈努力,一定能夠讓房子回歸居住功能。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