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租賃試點:用“有形之手”為市場失靈糾偏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19-07-30 12:47:49

原標題:住房租賃試點:用“有形之手”為市場失靈糾偏

深圳住房租賃市場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正是市場失靈的表現。對此,政府該出手時就得果斷出手。

■ 深圳特區報首席評論員 姚龍華

7月18日至24日,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分別在其官網對2019年中央財政支援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示範城市名單進行了公示。深圳是入圍的16個試點城市之一,試點示範期為3年,總計可獲得24億元的中央財政獎補資金支援。

此次試點城市的確定,除了“人口凈流入、租賃需求缺口較大的大中城市”這一硬性門檻之外,主要根據申報城市新增租賃房源數量、解決新市民租賃需求人數、住房租賃資訊服務與監管平臺建設情況等指標,通過競爭性評審按得分排名先後確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試點,中央不再只是鼓勵引導,而是拿出“真金白銀”,給試點城市“輸血”。試點城市可以自主確定資金使用方案,用於多渠道籌集租賃住房房源,建設住房租賃資訊服務與監管平臺,以及稅費減免及財政補貼等促進住房租賃市場發展相關的支出。

拿了中央財政的錢,怎麼花得合適、花出效果,是真正的挑戰與考驗。對於深圳而言,每年8個億的中央財政資金支援,其實並不算多。但中央財政資金支援所釋放的強烈信號,帶給住房租賃市場的巨大信心,千金難買。中央財政資金作為一根有力杠桿,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住房租賃市場,既注入活力,也增加供給,這才是最重要的。同時,中央會對試點城市獎補資金使用情況開展績效評價,對達不到預期績效目標的,會相應調減預算。此舉可倒逼試點城市重視資金的使用效率,真正把錢花在刀刃上。

深圳是國內最發達、最活躍的住房租賃市場之一,也是全球住房租賃佔比最高的城市之一。目前,全市1/3的常住人口居住在自有住房中,2/3的常住人口通過租房或入住單位週轉房解決居住問題。再加之,近幾年深圳人口持續凈流入,每年常住人口增量都逼近或超過50萬人。由此帶來的新增租賃住房需求20萬至25萬間,但新增租賃住房僅能供給1/3,其他2/3要通過存量市場解決,存在一定的供求關係緊張問題。

深圳住房租賃的市場化程度高,市場化租賃住房套數佔租賃住房總套數的86%。其中,城中村租賃住房佔了大頭。由於城中村住房租賃合同登記備案長期以來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導致全市住房租賃登記備案率較低,也在客觀上帶來了監管難題。同時,深圳的機構化、專業化租賃雖然近兩年發展較快,但是佔比仍然較低,不利於住房租賃市場的專業化、規範化發展。

住房租賃市場的發展狀況,直接關乎一個城市的民生品質和營商環境。它並非一個簡單的自發市場,需要政府在其中承擔大量責任和發揮作用。公共經濟學家理查德·阿貝爾·馬斯格雷夫將政府的經濟行為分為三個職能:分配職能、配置職能和穩定職能。其中,配置職能是在市場無法合理配置資源的情況下,政府利用行政手段進行糾正。深圳住房租賃市場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正是市場失靈的表現。對此,政府該出手時就得果斷出手。

首先,完善住房租賃立法和支援政策,用法治化手段促進市場化成熟。當前,深圳住房租賃市場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特別是大部分城中村住房還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態。進一步完善住房租賃法規規章,探索將符合規劃、消防、安全、環保政策的城中村納入住房租賃合同備案管理是當務之急。同時,要加大住房租賃支援政策,通過給予交易便利、稅收優惠與金融支援,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租賃業務。此外,著力推動租購同權,則是支援住房租賃市場發展更根本、更長遠的考量。

其次,多渠道籌集租賃住房房源,增加市場有效供給。加強租賃住房規劃和用地供應,加大新增建設籌集和供應力度;允許商業用房按規定改建為租賃住房,允許現有住房按規定改造後出租,引導城中村通過綜合整治開展規模化租賃,盤活存量住房。

再者,加強住房租賃市場監管,探索建立住房租賃指導價格發佈制度。完善住房租賃監管服務平臺功能,實現租賃房源全覆蓋、租賃環節全打通、公共服務全納入,提供便捷的租賃資訊發佈服務,及時披露租賃住房供應總量、租賃人口、租金等資訊,加強住房租賃價格指導,引導市場合理定價,規範住房租賃行業秩序。

中央真金白銀支援,地方真抓實幹回饋,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才能真出成效。深圳要以中央財政支援為契機和動力,堅持問題導向,想方設法破題,加快構建供應主體多元、經營服務規範、租賃關係穩定的住房租賃市場體系,以及市場規則明晰、政府監管有力、權益保障充分的住房租賃法規制度體系,真正從試點走向示範。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住房租賃試點:用“有形之手”為市場失靈糾偏
來源:深圳特區報2019-07-30 12:47:49
深圳是入圍的16個試點城市之一,試點示範期為3年,總計可獲得24億元的中央財政獎補資金支援。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