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梁控股被納入恒生綜合指數 前10月銷售數據已超去年全年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19-11-08 19:10:31

11月8日, 恒生指數公司公佈了第三季度指數檢討結果(12月9日生效),中梁控股(2772.HK)被納入恒生港股通指數、恒生港股通中小型股指數、恒生綜合大中型股指數。中梁控股將躋身港股通行列,國內投資者可以透過其國內證券賬戶,直接對港股通股票進行買賣交易,有望滿足其資産配置和資金增值的多元化需求,進一步擴大中梁控股的股東基礎及提升股票流通性。

據了解,恒生綜合大中型股指數為香港資本市場重要的指標之一,旨在反映港股市場大型股和中型股的整體表現。其根據公司市值、成交金額、業務表現及財務狀況等標準編算,進入門檻較高。對投資者而言,這份名單的進出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該指數除了在股票市值、成交額等方面有要求之外,對於成分股的財務狀況等都有較高的要求。能進入恒生綜合大中型股指數,反映公司在市值、股票流通量、業務表現及財政狀況等方面有著較好的表現。

前10月銷售數據超去年全年  目標完成率近88%

根據中梁控股11月4日發佈的2019年前十月業績通訊顯示,2019年1至10月,集團累計合約銷售金額(連合營企業及聯營公司的合約銷售)約人民幣1,145億元,同比增長約40%,其中9月、10月連續兩個單月銷售金額均達到140億元;同時累計銷售面積約1094.9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約36%。至此,中梁今年前10月銷售業績已超過去年全年1015億元,並完成今年1300億元年度目標的88%。在克而瑞發佈的《2019年1-10月中國房地産企業銷售TOP100排行榜》中,中梁全口徑銷售金額穩居行業20強。

土儲方面來看,中梁控股發展動力明顯。據公司官方披露,今年前十月,中梁新增115幅地塊,其中,超過6成位於長三角,中西部、海峽西岸以及環渤海分別佔比22%、8%、6%。在深耕長三角的同時,不斷夯實在中西部、環渤海、海峽西岸及珠三角等全國重要經濟核心區域的戰略版圖,持續完善均衡穩健的“全結構佈局”。在全力開疆拓土的同時,中梁還通過招拍挂、市場化並購、合作開發等多樣化手段,有效控制拿地成本。數據顯示,今年前十月,中梁新增土地資源平均樓面價約4400元/平方米,較低的土地成本能有效保證了中梁的利潤空間。

單月股價漲幅18.17%  業績表現獲多家權威機構認可

良好的基本面最終反應到二級市場股價表現,據wind統計,中梁控股近一個月的漲幅為18.17%,股價走勢整體好于內房股指數。10月份股票日均成交量較9月份上漲71.27%,股票流動性提高,日均成交金額同比漲93.48%,截至2019年11月7日,中梁的總市值為212億港元。

中梁控股被納入恒生綜合指數 前10月銷售數據已超去年全年-中國網地産

值得注意的是,10月3號安信國際研報中就預測中梁控股能夠進入恒生綜合中型指數,同時將能成為港股通標的。安信國際近日發佈中梁控股報告,目標價為港幣7.0元,相當於經調整資産凈值的30%折讓。安信國際認為中梁現價約4.8倍/3.8倍2019/20年市市盈率,比同業平均水準有較大折價,公司今年把重點放在打開資本市場及開拓融資渠道的工作上,融資成本未來將可改善,將為中梁帶來價值重估的機會,首予“買入”評級。中梁在上市時明確表示首年股息分派政策為核心凈利潤的40%,反映公司對現金流的信心。公司股息率約10%,高於同業水準。

中梁控股于2019年7月16日正式登陸港交所,8月標普、惠譽、穆迪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分別給予中梁控股B+、B+及B1主體評級,展望穩定。上市不足四月,又入選恒生綜合中型指數成分股,意味著市場一致認可其業績表現和市值成長情況。

除資本市場外,金融機構也給出了積極的回應。2019年11月5日,中梁受邀參加中國民生銀行主辦的“中國不動産金融年會·2019”並獲得中國民生銀行“戰略名企客戶”授牌。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中梁控股被納入恒生綜合指數 前10月銷售數據已超去年全年
來源:中國網地産2019-11-08 19:10:31
中梁控股上市後四月即被納入恒生綜合指數,近一月股價漲幅18.17%。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