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上漲 徐州成強三線房價飆漲樣本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2017-09-19 07:54:00

(原標題:徐州:強三線城市房價飆漲樣本)

品牌房企扎堆搏殺,個別樓盤單月漲幅160%購房者連夜冒雨排隊搶購房資格,“日光碟”“夜光碟”頻現;地方政府調控措施密集出臺。

從去年初至今,在一二線城市房價遭遇多輪嚴厲調控、城市化步伐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從一二線城市溢出的人流、縣鄉農村進城購房的人口,以及各地流動的資金,帶火了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徐州這個“兵家必爭之地”,也成為房價節節攀升的一員。

從去年初至今,在一二線城市房價遭遇多輪嚴厲調控、城市化步伐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從一二線城市溢出的人流、縣鄉農村進城購房的人口,以及各地流動的資金,帶火了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徐州這個“兵家必爭之地”,也成為房價節節攀升的一員。

據《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了解,國務院批復徐州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以及3條地鐵線路快速推進等利好消息,推動徐州房價從2016年初至今連續上漲19個月。從不溫不火到急劇拉升,徐多個區域房價突破萬元大關,不少區域房價實現翻番,個別樓盤的房價在一個月內的漲幅甚至超過160%。

針對徐州房價的快速飆漲,當地政府連出重拳調控,特別是今年6月2日,徐州市政府發佈樓市調控新政,共分為七大項16條意見,包括權屬登記兩年內限售、備案3個月內不得漲價、增加宅地供應等調控措施。

在多次調控下,徐州新房成交量在今年5月達到頂點,之後連續下滑,不過房價依舊處於上漲狀態。如今,樓市傳統銷售旺季到來,徐州樓市的後續走勢會否再現此前“金九銀十”盛況?

購房者連夜冒雨排隊搶購房資格

徐州這一輪房價上漲的走勢,與全國範圍內的大勢並不完全一致。2016年初,徐州樓市雖然房價緩慢上漲,但成交量不高,當年4月天氣回暖後,樓市開始活躍,成交量大幅回升。2016年9月,全國掀起一輪限購限貸的調控升級浪潮,但徐州樓市並未受到這波調控浪潮的影響。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看,2016年徐州房價連續11個月上漲,整體成交數據較好。

徐州當地開發商顧雷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之所以2016年下半年樓市未受全國樓市調控潮影響,一直保持上漲勢頭,是跟當時徐州的房源緊缺有關,當年底推出的新盤只有寥寥幾家,其他熱門在售樓盤大部分是最後一期的尾盤房源在售,一些口碑較好的樓盤早已售罄,造成房源供不應求、價格一直上漲的局面,多個樓盤上演“搶房大戰”,“日光碟”“夜光碟”頻現。

據徐州365淘房數據中心統計顯示,2016年徐州樓市共成交133599套,相比2015年80480套的成交數據增加53119套,同比增長66%,成交量明顯放大。

進入2017年,徐州樓市繼續保持量價齊升態勢。易居中國旗下的克而瑞數據顯示,與2016年一季度相比,2017年一季度徐州樓市的住宅成交量增加6440套,同比增長超70%,成交均價增長約8%。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查詢極房網統計數據發現,徐州東區和中心區一直是樓市領跑者,尤其是和平路板塊,是購房者最青睞的區域。從2016年7月到2017年8月,徐州漲幅最大的10個樓盤中,東區佔3個——和平上東、美的工潤明湖和榮盛花語城分別從6800元/平方米、6500元/平方米和6000元/平方米上漲到13000~16000元/平方米、12000~13000元/平方米、11000~12000元/平方米,同比分別上漲91.2%、84.6%和83.3%,領漲整個徐州樓市。

與此同時,徐州新城區、北區、西區淮海板塊等房價也如雨後春筍般上漲。其中,新城區房源緊缺,別墅類項目漲幅最大。

極房網統計數據顯示,從今年6月到7月,新城區國信君邑項目別墅每幢從500萬元起漲至1300萬~2300萬元起,每幢最少上漲800萬元,漲幅高達160%。

樓市火爆也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重視,調控政策密集出臺,不斷升級。今年6月1日,徐州市政府祭出調控“大招”,出臺限售政策、開發商價格備案及“限房價、競地價”,嚴防地王産生,嚴格執行明碼標價和“一價清”規定,實際銷售價格不得高於備案價格。

然而,“大招”之後又現市民雨夜搶房怪象。今年6月5日,眾多購房者雲集某售樓處門口,在風吹雨淋中排隊一夜等候認籌。一位當時參與排隊認籌的購房者回憶,在雨中苦等一夜,僅僅是“搶”一個購房資格,即使認籌成功,最後能不能真正買到房還要看運氣。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現場走訪得知,進入“金九銀十”的傳統旺季後,徐州樓市又呈現出降溫趨勢,8月底9月初主城區60多家樓盤僅七八家上漲,華潤橡樹灣、美的樂城、中昂朗琴等樓盤均出現開盤價低於預估價格的現象。

據當地開發商介紹,徐州樓市在政府嚴格調控下,開發商備案價格不能高於3個月前的價格,所以才會出現“降價”現象。目前,無論是剛性還是投資需求均被抑制,徐州樓市走向並不明朗,開發商、購房客和政府之間的博弈才剛剛開始。

“肉搏”中本土房企難以招架

徐州是老工業基地,又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所以早在幾年前,萬科、華潤、萬達保利綠地世茂、恒基、美的、華潤等品牌房企便爭相進駐徐州攻城略地,搶食徐州樓市“蛋糕”。

2017年徐州樓市風起雲湧之際,除了已經佔據各大重要區域的老牌房企外,又一批後來居上的全國性房企品牌,如中海地産、碧桂園融創地産等也紛紛進駐。在全國排名前十位的龍頭房企中,除了華夏幸福暫未入駐徐州外,其他各大品牌扎堆進駐徐州,面對面短兵相接、捉對廝殺,競爭漸趨白熱化。

5月31日,徐州2017-6號欣欣路地塊以21.7億元被華潤摘得,溢價241.15%,樓面價7185.82~8982.28元/平方米,總價及溢價率均創徐州近兩年土拍市場新高。融創地産強勢進入徐州後,連拿4宗地,其中6月2日連下兩城,僅西區熱電廠A地塊就經過351輪競拍,花費融創11.69億元。8月10日,徐州南部的銅山2017-26、27號姊妹地塊競拍中,27號地塊經過82輪競拍,被碧桂園以8.3億元的價格拍得;26號地塊卻因超過最高限價而終止競拍,終止競拍前該地塊報價167輪,價格超過4.7億元……

在全國性品牌房企的貼身激戰中,徐州本土房地産企業遭到無情碾壓和打擊,逐步退出市場。僅從2017年上半年徐州土地拍賣市場成交來看,70%~80%的大型地塊被全國性品牌房企拿下。在一輪輪的拍賣角逐中,徐州本土房企難以招架,不少中小房企破産或消失。

對此,徐州當地一位地産公司負責人認為,品牌房企佔據當地市場的份額將會越來越大,成為“巨無霸”,對本土房企形成全方位的驅逐效應。現在本土房企在數量上佔據所有房企的90%以上,大型房企的數量佔比不足10%。未來20年,這10%的大型品牌房企將佔據徐州市90%以上的房地産市場份額,大量本土房企會逐漸退出市場。

徐州萬科房地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超俊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説,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有著四省通衢的美譽,交通比較便利,其地理位置和區域優勢是眾多品牌房企選擇進駐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徐州有很多外來人口,能夠吸引周邊2小時車程範圍內的城市人群,人口吸納性強,有很好的人口紅利。萬科2012年就進駐徐州,開發的樓盤都很成功。黃超俊稱,徐州地産市場容量和潛力很大,不管有多少品牌房企扎堆進駐,他均長期堅定地看好這個市場。

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定位助推房價

6月25日,《徐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2017年修訂)》獲國務院批復。在批復開頭,國務院對徐州的城市總體定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要的綜合性 交通樞紐、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這是在國家層面上首次對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定位的明確認可。

徐州市政府一位官員告訴記者,對徐州來説,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定位是重大利好,將對周邊城市發揮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對徐州未來的房價也會形成明顯的依託和助推作用。

南京財經大學王曉慶博士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分析説,徐州之所以會成為國內品牌房企扎堆進駐和爭奪的“香餑餑”,一是因為國內一二線城市的樓市由於嚴厲調控遇冷,對人口和資金産生“擠壓”“溢出”效應,使得人口和資金向具有強烈吸引力的強三線城市流動;二是品牌房企早些年佈局徐州收益頗豐,産生了標桿和示範效應,再加上徐州本身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對一線品牌房企産生吸引力;三是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人流、資金流産生“虹吸作用”,城市化背景下的進城購房人群進一步推動房地産市場強勁增長。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在徐州走訪發現,目前徐州的購房者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從上海等長三角發達地區“逃”回徐州安家置業的年輕人;還有一類是從棗莊、蕭縣等徐州周邊縣市鄉鎮進城購房者,這類人群主要是為自己的孩子在城裏置辦一套房産。

如今,徐州幾乎所有樓盤都得先交認籌定金、拿到房號,才有買房資格購房者在埋怨和糾結中,依舊不停地“踩盤看房”。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上漲 徐州成強三線房價飆漲樣本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2017-09-19 07:54:00
品牌房企扎堆搏殺,個別樓盤單月漲幅160%購房者連夜冒雨排隊搶購房資格,“日光碟”“夜光碟”頻現;地方政府調控措施密集出臺。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