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居住分離推高生活成本 多地出臺産城融合方案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2017-09-11 09:22:00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許多城市由於生産、工作和生活區的分離帶來了巨大的交通壓力,推高了生産生活成本。如何讓城市佈局更加合理,成為城市發展的重點。

在日前舉行的2017首屆中新·國際特色小鎮發展論壇上,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鄭新立表示,過去30多年城鎮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他認為,未來在城鎮化道路上將會出現一系列創新和轉變。

産城融合

鄭新立説,城市的功能由過去工作區域和居住區域相互分離改變為向産城融合的方向發展。過去那種“攤大餅”式的城市化發展方式使得就業地和居住地互相分離,形成大規模的潮汐式人流,給交通造成壓力。他認為,下一步小城鎮的發展,必須是産城融合的,不是蓋一片房子,讓大家到那裏去買,而是必須要有産業,要有就業的機會。

廣州市某經濟發展部門一位官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過去我國城市發展中,太強調功能的劃分,由此帶來了生産和生活、工作和居住區的完全割裂,造成了很多成本的增加,現在國家就更注重要把生産和生活有機地融合起來。

為了改善城市發展的空間佈局,2015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佈《關於開展産城融合示範區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出,推動産業和城鎮融合發展,加快培育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或增長極,形成功能各異、相互協調補充的區域發展格局,國家發改委擬在全國範圍內選擇60個左右條件成熟的地區開展産城融合示範區建設工作。

産城融合示範區,是指依託現有産業園區,在促進産業集聚、加快産業發展的同時,按照産城融合發展的理念,加快産業園區從單一的生産型園區經濟向綜合型城市經濟轉型,為新型城鎮化探索路徑,發揮先行先試和示範帶動作用。經過努力,該區域能夠發展成為産業發展基礎較好、城市服務功能完善、邊界相對明晰的城市綜合功能區。

“現在講産城融合,更多的是從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實現一個良性的互動。”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説,工業化如果沒有城市化作為依託,工業化要支付更高的成本。反過來説,如果城市化沒有工業化的支撐,那麼城市化就是無源之水。

多地出臺示範區方案

近期以來,各地關於國家産城融合示範區的建設方案也紛紛出臺。

在江西,目前江西省發改委公佈了贛州市、九江市國家級産城融合示範區建設總體方案,確定贛州市主要建設任務為“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機制、探索革命老區和欠發達地區‘四化’同步發展新路徑”,九江市重點建設任務為“推動形成空間融合和産業聯動發展模式、完善城鄉建設投融資等體制機制”,形成産城融合發展新模式,建設宜居宜業宜遊新城。

在四川,四川省發展改革委印發了《綿陽市産城融合示範區總體方案》《南充市産城融合示範區總體方案》,其中,綿陽方案規劃管理面積98平方公里。發展定位為成渝經濟區重要的新興增長點、軍民融合引領區、科技創新先行區、“兩化互動”示範區和開放型經濟高地。

在河南,濟源國家産城融合示範區總體方案提出,到2020年,集約緊湊、疏密有致的空間格局基本形成,産城融合、城鄉一體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宜居,中心城區人口接近5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5%。

有關專家曾對第一財經指出,新型城鎮化最重要的是人的城鎮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示範區的建設一定要以人為核心,逐步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重點解決人的就業、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問題,切實實現“産城融合”。

這其中,贛州産城融合示範區方案提出:全面放開市轄區落戶限制,建立以居住地登記為核心,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含租住房)、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為基本落戶條件,公民戶口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並探索建立農民工住房公積金制度。

濟源産城融合示範區總體方案提出,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核心,深化農村産權制度改革,完善産業集聚與人口集中良性互動、工業化與城鎮化互促互進的機制,吸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集聚。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工作居住分離推高生活成本 多地出臺産城融合方案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2017-09-11 09:22:00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許多城市由於生産、工作和生活區的分離帶來了巨大的交通壓力,推高了生産生活成本。如何讓城市佈局更加合理,成為城市發展的重點。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