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大佬反思高負債 徐樂江點名許家印談體會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2017-08-25 10:42:00

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23日全程參加了全國工商聯召開的“民營企業學習貫徹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座談會”。

這是一個高規格的座談會,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等民企大佬們濟濟一堂,京東金融、螞蟻金服以及騰訊金融等新興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也派代表來參加。

按照座談會的議程,許家印並不在發言名單上。會議快結束時,主持座談會的全國工商聯常務副主席徐樂江點名許家印談談學習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體會。

許家印説,他的體會是高速發展的企業應該從高負債、高杠桿、高週轉和低成本的“三高一低”發展模式轉向低負債、低成本、低杠桿和高週轉的“三低一高”的模式轉變。

就在許家印反思企業“高負債”的同一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央企深化改革降低杠桿工作,促進企業提質增效。

范金融風險為主旋律

上述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表示,民營企業要積極盤活企業存量資産,加大股權融資力度,結合行業特點和企業實際,在實現增長、促進發展和保持債務安全可控之間找到平衡點。

洪崎認為,當前國有企業、地方政府、銀行體系都存在一連串的風險點,強化監管、防範風險將成為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國金融發展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成為必然。

瀚華金控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王大勇説,前幾年大部分機構可能將杠桿、規模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忽視了風險,這是金融亂象頻發的重要原因。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對金融活動和金融監管劃出了明確底線,金融機構“野蠻生長”的時期結束了。

作為方興未艾的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代表,螞蟻金融服務集團副總裁徐浩認為,網際網路金融雖然整體規模較小,但影響面廣、傳播快,新業務模式缺少相應的監管規則,出現了假借網際網路金融名義進行詐騙等惡性案件,損害了群眾的利益,敗壞了行業形象。

徐樂江認為,對於網際網路金融這樣的新興産業,發展是硬道理,但由於網際網路+的“傳染性”,要在打好基礎和防範風險的前提下謀求發展。

融資難融資貴仍待解

24日發佈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顯示,融資難融資貴仍然是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三大影響因素之一。

洪崎説,我國民營企業融資結構呈現三個特點:一是間接融資佔比高,直接融資佔比低;二是內源融資佔比較高,外源融資佔比低;三是大型金融機構佔主導,中小金融機構較少。

從數據來看,2017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11.1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36萬億元。屬於間接融資的銀行貸款仍是最主要的渠道,佔比達73.5%。

2016年,以民營企業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全年籌資額6943.39億元,其中IPO融資額478.85億元,與幾萬億級別的間接融資相比,差距較大。

國以大型金融機構為主的金融結構無法匹配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小微民企的融資需求,已經是業內的共識。在座談會上,袁亞非用了一個比喻來描述大銀行和民營企業之間沒有“共同語言”的現狀。袁亞非説,大型金融機構講的是“標準普通話”,以監管和防範風險為前提,而很多中小企業講的是“地方方言”,以效率和賺錢為前提,甚至連賬都沒有。

袁亞非認為,如果不改變金融服務業發展的方式,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可能是無解的。他建議,大力發展數字金融,以數字金融為根本,把供應鏈金融和消費金融結合起來。

王大勇説,中小微企業規模小、貸款額度少、提款頻率高、抵押率低、對時效性要求高,很難滿足銀行的授信條件。如果強制要求大型金融機構直接服務小微企業的話,兩者都痛苦。

比如,現在一些大型銀行將綜合授信額度5000萬元以下都認定為小微企業貸款,批量授信的平均額度也在50萬元以上。但瀚擔保的項目平均額度600萬元;瀚華小貸現有經營類客戶戶均32萬元。這些客戶僅僅依靠大型金融機構是難以觸及的。

崎表示,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需要從存量和增量兩方面入手。增量方面,必須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通過創新提升增量。推動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加快民營銀行和中小銀行準入;存量方面,加大間接融資存量調整力度,加快國有銀行戰略轉型進程,提高現有金融機構服務民營企業的能力。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民企大佬反思高負債 徐樂江點名許家印談體會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2017-08-25 10:42:00
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23日全程參加了全國工商聯召開的“民營企業學習貫徹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座談會”。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