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城房租收入比研究:超七成房租較高

來源:央廣網 2017-07-24 08:08:00

(原標題:50城房租收入比研究報告:北上深每人平均房租超2000元)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日前,上海易居研究院發佈了《50城房租收入比研究》報告,數據一經發佈就引發了不少網友的唏噓感慨。報告顯示,2017年6月全國50個城市超七成房租相對收入較高,其中北京、深圳、上海、三亞等4個城市房租收入比高於45%,屬於租金嚴重過高城市。也就是説,這四個城市,租房者要拿出將近一半的收入支付房租。有網友高呼:房租加日常開銷,就不剩下什麼了。那麼,這個數字是如何統計出來的?在高房價高房租的大背景下,又該如何實現“租者有其屋”的目標呢?

碩士畢業三年的小姚租住在北京,三年換了兩次地方,隨著北京房價不斷上漲,自己的租房租金費用每年都在攀升。“最開始是在六里橋,現在是六里橋東。每年都在漲,開始我合租2000多,後來我一個人一居,4000多元,每年還要再漲10%。本人在事業單位上班,一個月的工資除去日常必要的開銷之後,剩下的部分有一半多都給了房東和仲介。”

小姚談到的個人租房租金費用與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房租收入比。根據城市房價網公佈的各城市2017年6月住宅租金數據與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36.6平方米,《50城房租收入比研究》報告由此就得出了各城市每人平均月度住房租金費用。

全部50個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3個城市每人平均住房租金高於2000元/月,每人平均住房租金高於每月1000元的有15個。北京(58%)、深圳(54%)、三亞(48%)、上海(48%)等4個城市房租收入比高於 45%,屬於租金嚴重過高城市。

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分析,一線大城市雖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但由於人口持續流入、而房價高企,使得大部分外來人口涌入租賃市場,租金價格長期居高不下,租金負擔過大。整個大城市的房租收入比凸顯房租比較貴。實際上房價收入比有一定相通性。也就是説從直觀數據看,現在大城市住房和租房成本在收入中的佔比較高。

嚴躍進同時指出,數據統計無法將一線大城市的非工資性收入涵蓋,數據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偏高成份。

值得關注的是,三亞每人平均住房租金為1254元/月,在樣本城市中屬於偏高水準,房租收入比達到了48%。對此,嚴躍進分析,三亞部分房屋作為度假用途被外地遊客承租,並非剛性住房需求,因此金額較高。這與旅遊景點城市有關。比如酒店租賃發達,但並不是好的房地産投資市場。

數據一經發佈,不少人感慨,在大城市做租客真不容易。嚴躍進認為,改善這樣的情況,方法無非有兩個,一是降低房租,第二提高收入。降低房租從整個房地産租賃改革來講,全國12個重點城市推行租賃政策,租賃政策後續有利於增加租賃的供應,對於抑制租金功能有積極作用的。另外從提高收入角度來講,肯定要增加租客們提高收入的競爭機制。

而就在前幾天住建部會同其他8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大租賃住房在解決城鎮住房問題、特別是新市民住房問題方面的積極作用。

住建部交易租賃和産權管理處處長沈悅表示,《通知》明確,要培育機構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充分發揮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引領骨幹、示範和帶頭作用。特別是在穩定租金租期,增加供給等方面的作用。

根據《通知》,城市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共同搭建政府住房租賃交易服務平臺,提供便捷的租賃資訊發佈服務,推行統一的住房租賃合同示範文本,實現住房租賃合同網上備案。

在增加租賃住房有效供應方面,《通知》鼓勵各地通過新增用地建設租賃住房、在新建商品住房項目中配建租賃住房等方式,多渠道增加新建租賃住房供應,優先面向公租房保障對象和新市民供應。

此外,住建部已會同有關部門選取了廣州、深圳、南京、杭州、廈門、武漢、成都、瀋陽、合肥、鄭州、佛山、肇慶等12個城市作為首批開展住房租賃試點單位。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50城房租收入比研究:超七成房租較高
來源:央廣網2017-07-24 08:08:00
日前,上海易居研究院發佈了《50城房租收入比研究》報告,數據一經發佈就引發了不少網友的唏噓感慨。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