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樓市再上緊箍咒 嚴整房企預售抵押融資亂象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7-02-07 08:45:00

原標題:重慶樓市再上“緊箍咒” 嚴整房企預售抵押融資亂象

繼前不久重慶厘清“三無人員”入渝購房涉及的個人房産稅“盲點”之後,重慶再度重拳出擊,對“預售環節”進行嚴控。

2月4日晚,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官網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商品房預售許可審批和在建建築抵押登記的通知》,要求抵押房地産不得用於預售,預售商品房不得用於抵押,並規範在建建築物抵押登記,做好土地抵押轉在建建築物抵押登記銜接工作,規範房企的商品房預售及抵押融資。

值得一提的是,該整治行動除了重慶市國土房管局之外,執行部門還包括央行重慶營管部、重慶銀監局與重慶市金融辦。上次重慶關於個人房産稅的行動也涉及市級6個部門。多部門聯動之下,重慶對樓市的調控力度有所增大。

對其中緣由,重慶知名房地産金融專家、亞信控股集團董秘榮騰洪認為,“在重慶經濟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未來重慶房地産市場上,房價也會呈平穩上漲的態勢,但政府希望抑制炒家,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投資的’。”

加碼控制房産抵押融資

據《楚天都市報》去年6月份的報道,因為銷售了已抵押查封商品房的違規行為,當地主管部門曾查處了33家涉嫌房企。另據《南方都市報》2015年報道,廣州市場曾出現千萬房産賣了再抵押,28戶業主求證無門的情況。

而類似的違規現象在重慶和很多地方的樓市也頻頻發生。

因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重慶加碼的調控政策中,從抵押房地産的程資格、程式和金融端都做了控制。

根據文件具體要求,“抵押房地産不得用於預售”規定房企依法申辦預售證時的房屋及所佔土地不得抵押,如果對應的土地已抵押,應先登出抵押權登記,登出抵押權的土地面積應大於該建築物對應的土地面積。

與此同時,重慶房企應按預售許可內容對外銷售,不得將已預售的房屋用於抵押融資,而金融機構也不得接受房企用已、預售的房屋作為抵押物。即如果房企想辦理在建建築的抵押登記,各登記機構不得再將取得預售許可作為抵押融資前置條件,相關金融機構也不得要求在抵押融資時提供預售許可證。這一舉無疑從“錢”端抑制了房企違規施行預售房屋抵押的行為。

文件最後一條則重在規範和厘清抵押權人的權利順序,土地抵押轉在建建築物抵押登記銜接中,規定土地使用權已辦理抵押登記的,可在不登出原抵押權的情況下,申請已建成房屋連同所佔用土地的在建建築物抵押登記,在建建築物所佔用部分的土地為順位抵押。

據此,重慶房企相關申請人提供的登記材料除第三條規定的材料外,還應提交本次抵押權人知曉該抵押物已設定抵押權的書面材料。

“下猛藥”維穩重慶房價?

2016年底以來,重慶市針對當地房價突然異常躁動而發佈穩定房價預期的三條措施,即保持土地有效供給,加大購地審查力度,防止囤地、炒地等,嚴格執行商品房預售備案,嚴打哄抬房價等違法行為,繼續做好房産稅試點。

如果對照起來看,重慶市在預售和房産稅上已下猛藥。與此同時,重慶市土地交易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重慶主城區2017年2月擬公開出讓10宗土地,起拍總價約為16億元。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暫未看到重慶新年供地的相關計劃和數據。

而在榮騰洪看來,當前重慶土地供應量依然是比較大的。

“而城市發展階段相對比其他直轄市來説比較慢,流入人口相對偏少,全市流出人口則較多,因而供應和需求不成正比,房價要大幅上漲也不現實。雖然也有高價位區域,比如兩江新區照母山板塊在售樓盤均價1萬元/平方米,但其他主城均價在8000元/平方米。”

榮騰洪認為,從價格和供需看,重慶房價還處於正常中,不會很大波動,隨新盤上市爆髮式增長基本很難,更何況還有二手房的交易,因學區和軌道源線會有價格差異,其他地方都趨於價格穩定。

來源:每經網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重慶樓市再上緊箍咒 嚴整房企預售抵押融資亂象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7-02-07 08:45:00
2月4日晚,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官網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商品房預售許可審批和在建建築抵押登記的通知》,要求抵押房地産不得用於預售,預售商品房不得用於抵押,並規範在建建築物抵押登記,做好土地抵押轉在建建築物抵押登記銜接工作,規範房企的商品房預售及抵押融資。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