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成都,龍湖自然是最大的樓市焦點,以恰到好處的發聲頻率,波動樓市神經。在多重政策利好下,需要全新項目的熱銷為市場投下定心丸,而在改善當道的當下,更需要有品質擔當的品牌開發商為改善樹立標桿。在眾多品牌房企仍然在糾結規模和利潤這一兩難的命題,近日出爐的龍湖年報及市場表現卻顯示出它的搶跑邏輯。
不拼規模
龍湖靠質搶頭條
據龍湖地産公司業績報告顯示,龍湖地産2015年營業額474.2億元,同比下滑了7%;歸屬於股東的凈利潤為89.9億元,同比上升7.7%,凈利潤率19%;減除少數股東權益及評估增值影響後的核心凈利潤為69.5億元,同比增5.1%;歸屬於股東的核心凈利潤率為14.6%。這些數據在房企上市公司中可謂相當亮眼。
業內人士認為,龍湖較強的盈利能力背後,是放棄了房企普遍重視的規模增長。在很多龍頭房企規模快速增長的幾年裏,龍湖始終保持四、五百億的銷售規模。對此,龍湖集團董事長吳亞軍表示,龍湖並不會急於追求規模的增長。在3月29日龍湖業績發佈會上,龍湖集團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邵明曉稱,“龍湖有品質地增長,小心地佈局城市,在城市當中小心選擇符合龍湖的地塊。”
在地産白銀時代,能夠不拼規模卻取得值得傲嬌的利潤,龍湖算是為數不多的幾個。而“不拼規模有品質地增長”落地到成都表現在,當不少房企仍然在瘋狂拿地拼“N盤聯動”的抱團戰,龍湖卻選擇在城市的熱門風向一東一南精雕細琢,以做作品的態度在做項目。
▲九里晴川産品發佈會
20天內,從一場吸引數千人參與的九里晴川産品發佈會,到全新産品三千庭案名發佈,龍湖兩個全新項目卻足以單槍匹馬震憾全城。從城南一座可以放風箏的中庭,到城東推出墅級洋房,詩意般的産品回歸,形成了2016年成都改善市場的龍湖氣場,搶點城市頭條。
改善時代到來
龍湖早已起跑
兩個項目,賺足眼球。與其説2016年在多重政策利好下,改善需求爆發,成就了“龍湖熱”。不如説發跡重慶佈局全國的龍湖,一直以來對改善産品的堅持,使“龍湖熱”變得順理成章。“別把行情當能力”,據説這是吳亞軍在龍湖內部反覆強調的一句話。言下之意,地産下半場,外力和寬鬆政策已無法保持持續業績成長,最終必然要靠産品説話。
實際上,早在剛需跑量的年代,當大多數開發商仍然在關注如何以價換量、高週轉快去化的時候,龍湖就已經聚焦改善産品,積累了大量中高端産品打造經驗和品牌口碑,“住宅精細化”早已成為龍湖的重要基因和核心競爭力。
▲九里晴川售樓部
“23年,龍湖已成為重慶當之無愧的老大哥並走向全國,更重要的是,以擅長打造大平層、洋房、別墅等改善類産品的龍湖,已成為行業品質標桿之一。進入成都之後,在熱銷的同時也奠定同期改善標桿地位,景觀、戶型、物業等都難有所挑剔,龍湖標準成為一個時代的改善符號。”
在成都地産圈混跡多年的媒體人如此評價龍湖。“有很多像新鷗鵬這樣新進成都的房企首先想到龍湖挖人,特別是産品規劃設計方面的,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龍湖産品的影響力。”來自前新鷗鵬成都公司員工稱。
從九里晴川到三千庭,我們看到,關注龍湖的不僅有廣大購房者,更有大量業內人士和“龍民”,業內人士的聚焦是對龍湖行業品質的肯定,而“龍民”自身的榮耀感也體現了對龍湖的品牌認同。改善時代,人們對於品質居住的標準已然越來越高。而對於改善,龍湖已胸有成竹,搶先起跑。
破風者龍湖
2016改善第一盤
2016的樓市政策,跌宕起伏,令人始料不及。作為2016年龍湖在成都的全新首發産品,九里晴川産品以一場2000人的産品發佈會打響今年第一炮。“可以放風箏的中庭”,一夜之間為成都地産業內人士勾勒了九里晴川的輪廓。
▲售樓部開放
光有速度顯然是不夠的,無論是購房者還是業內對九里晴川的關注絕不是夠快,而是以品質著稱的龍湖,這次又會為成都帶來什麼樣的作品?據了解,以墅居平層和闊景疊墅為主要形態的九里晴川,從潛力地段到精裝産品,打造城南低密住宅樣本,為成都改善樹立了十大品質標桿。
在此之前的2015年12月,龍湖就已為九里晴川舉行一場盛大的案名發佈。彼時“九里晴川”就被稱為成都樓市最文藝、最詩意的案名。回顧該項目的推進節奏,從2015年9月拿地到12月案名正式亮相,再到2016年2月産品發佈、3月售樓部開放第一天3000人到訪,短短3個月,九里晴川持續高調發聲,成為成都最火熱的項目,沒有之一,並且迅速佔位2016年改善第一盤。
九里晴川的出現,也使多年不溫不火的新川板塊變得炙手可熱。隨後,在成都市場,無論是“搶佔2016第一盤”,還是基於全新潛力板塊的燥熱,引起一輪持續的跟風。然而彼時,作為2016改善風的破風者,龍湖九里晴川早已穩坐2016改善第一盤的江湖地位。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