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劏房內景俯拍。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供圖
密度極高的香港公屋。 資料圖片
香港房屋又高又密,一棟棟樓房就像一根根竹筍,插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面上。一方面,普通居民住房狹小,每人平均僅16平方米左右,不少人在劏房、籠屋、迷你戶將就湊合;另一方面,香港大量土地未開發利用,被稱為“後花園”的郊野公園被“重點保護”。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能不能拿郊野公園中小部分生態價值低的土地出來建房,助低收入居民“上樓”?答案是:難。
住房小,大都會之窘
香港樓價高、房租貴。二手房平均每平方米要賣10萬港元以上,面山、望海等景觀較好的戶型更直衝每平方米20萬港元。在跑馬地,中原地産經紀張俊文向記者推介香港仔附近的小戶型新盤,實用面積25平方米,要價490萬港元。租金也貴到離譜,三房一廳,月租要4萬多港元。
普通居民的房子有多逼仄?七八十平方米,會被人羨慕地稱為豪宅。香港人不輕易把客人帶回家,因為空間擠迫。記者到訪過一戶人家,50平方米房子裏住著一家六口,有兩張雙層床,兩個老人一張,兩個小孩在另一張的上層,主人夫妻睡的下層是特別設計的,晚上拉出是雙人床,白天收回去,床前支起飯桌。但就是這樣的50平方米,價值四五百萬港元!
香港傢具店賣的床,一般不超過1米5寬,較多的雙人床是1米37。有人説:“我有兩個夢想,一是世界和平,二是可以三邊下床”。記者一位朋友是媒體高層,幾年前他花光租房補貼租住一套房子,臥室內的床三面貼墻,人高馬大的他,橫臥後頂天立地,靠裏邊睡的妻子起床後,他才可以斜臥過來舒展一下。
幾個香港特色的住房概念,讓人印象深刻。
迷你戶,指超小戶型,面積小總價也低,多數是全開放式戶型。雖然“呎價”並不便宜,每平方米要10萬港元上下,仍大受歡迎。開發商每次推出面積20平方米左右的迷你戶便會被哄搶。
劏房,指一個住宅分割成幾個小房間出租,相當於內地的隔斷房、群租房。據香港統計處今夏首度發表的報告,全港有8.64萬個劏房,近20萬人居住,每人平均約5.7平方米,只比懲教署監獄囚倉的每人平均標準多27%!
籠屋,又稱床位寓所,一個單位內有12個或以上租戶,並共用廚房、廁所,有的為保安計,給自己的床位罩了鐵絲網。
統計數字凸顯了現實的骨感:香港私人住宅超過一半的實用面積小于50平方米。香港每人平均居住面積只有約16平方米,大幅落後於新加坡及內地的北上廣,與國際大都市、發達經濟體(每人平均生産總值約4萬美元)的地位很不相稱。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