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和係的上述13筆交易中,有8筆出售的標的為商業地産,其中包括6處內地物業和2處香港物業,這多少意味著李嘉誠對商業地産,尤其是內地商業地産的前景看淡,這一點可以在李嘉誠的上述聲明中得到進一步印證,“過去兩年,集團對全球地産業務持審慎態度,加上內地房地産方面,部分城市出現供求失衡風險,故減少買入土地”。
而在對上述交易的出售動機進行分析後,可以看到李嘉誠出售的主要是三類資産,第一類是項目收益率下降或一直不理想的資産;第二類是項目已經獲利豐厚且估值理想的項目;第三類是通過出售項目為未來的資本運作留下空間。
具體而言,第一類項目包括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亞洲貨櫃碼頭權益、和記港陸和港燈電力的股份等。以廣州西城都薈廣場為例,西城都薈位於廣州市荔灣區黃沙地鐵站上蓋,本身已經延遲5年開業,經營半年以來,招商也未見起色,不少鋪面仍然空置,現有商戶要求降租金的壓力也很大。2013年8月,和記黃埔和長江實業以32.68億港幣將其出售給離岸公司GCREF Acquisitions 22 Limited。而對港燈電力股份的減持則主要源自“政府有意削減港燈及中電的准許回報,研究指兩電准許回報可由現時9.99%削到6%至8%”。
第二類項目則包括出售東方匯經中心、南京新街口國際金融中心、北京盈科中心、盛邦國際大廈及長園集團股份等。以南京新街口國際金融中心項目為例,長和係的ARA Asset Management 2009年以港幣19.5億元購得,到2014年底以港幣38.4億元拋售, 5年的時間,光這幢樓的身價就差不多翻了一番,平均年化收益接近20%,這還不算租金收入。
李嘉誠出售的最後一類項目比較特殊,項目本身通過出售獲利並不高甚至低於市場估值,但為未來大手筆的資本運作留下了空間,這類項目包括拋售屈臣氏的股權、出售重慶大都會廣場等。最典型的例子是屈臣氏股權的出售,2014年3月,淡馬錫認購屈臣氏控股24.95%間接股本權益,收購價僅為440億港幣,低於市場估值。但有淡馬錫助力,不僅可以提振和黃股價,屈臣氏兩年後的香港新加坡兩地上市,也將會有更強的後盾。
從上述分析看,李嘉誠的項目出售絕非簡單的不看好某個行業,相反他的每筆交易都有著清晰的目的、思路或長期的計劃。
資産再佈局:追求穩定回報和風險分散
李嘉誠在出售眾多內地和香港項目的同時,也在抓緊長和係資産的再佈局。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這回走在前列的是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長江基建”),而長江基建的董事會主席正是李澤鉅。有媒體報道稱,作為李嘉誠的接班人,李澤鉅有意將“長江基建”打造成長和係未來的“新旗艦”。根據公開資料,晨哨君將近年來長和係海外收購的項目整理如下。
表二. 長和係公司近年來主要海外收購項目一覽表(2010-2015年):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