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是這樣一步步跟中國“説拜拜”的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5-09-10 14:26:00

李嘉誠。圖片來源:網路

李嘉誠

繼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的“世紀大重組”之後,香港首富李嘉誠又有大手筆商業行動—長江基建吞併電能實業。若此次交易成功完成,則意味著龐大的李氏長和係企業註冊地將全部遷離中國。

週二,李嘉誠旗下長江基建集團宣佈,計劃以116億美元的換股形式合併旗下公用事業公司電能實業。合併後,電能實業將會退市。

值得一提的是,長和係目前共有10家上市公司,長和、長實地産、長建等公司註冊地均在海外,電能實業是現存唯一一家在中國境內註冊的長和係公司。這就意味著,一旦電能實業成功併入長江基建並退市,李嘉誠將最終完成旗下公司註冊地的全部外遷。

長江基建集團合併電能方案

9月8日下午,長和、長江基建及電能實業聯合發佈公告,擬將長江基建及電能實業合併,合併後的名稱為“長江基建實業”。

根據公告,長江基建與電能實業將通過電能實業協議安排方式進行合併,每持有1股電能實業股份的投資者,將可以獲得1.04股長江基建股份,方案的代價將由長江基建及電能實業在9月4日的5個交易日平均收市價來定,並沒有任何溢價或折讓。

計劃生效後,電能實業將會從港交所除牌,而長江基建將會向股東派發每股5港元的特別股息。

長建及電能合併前後的股權變化。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長建及電能合併前後的股權變化。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一系列資産拆分和出售動作背後:公司遷冊海外

李嘉誠執掌的多項資産拆分和售賣交易近些年變得非常引人矚目。去年以來,李氏集團著手開展了一系列大規模資産騰挪。最知名的一宗交易莫過於去年年初被稱為“世紀大重組”的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的重組案。

2015年初,長江實業集團發佈重組方案公告,稱將重組及合併長實集團以及和黃集團的業務,以創立兩家全新香港上市公司—長和、長地。其中,長和將接手長實及和黃集團的所有非房地産業務,長地將合併兩個集團的房地産業務。而長和和長地兩家新公司的註冊地均在中國境外的開曼群島。

遷冊交易還不止這一宗。2014年,李嘉誠宣佈將電能實業的香港電燈分拆,後者當年單獨上市,成為香港最大IPO之一。香港電燈的註冊地同樣位於開曼群島。

李嘉誠否認“變相遷冊”

李嘉誠早在2013年就曾強調,長實及和黃不會變更註冊地點,相信多年後仍在香港。結合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和國內環境發生的改變,李嘉誠如今的資産拆分和遷冊交易頗為耐人尋味。

上述交易令外界關於李嘉誠“逃離香港”的質疑不絕於耳。對於這種説法,李嘉誠曾多次否認是“變相遷冊”,也強調不是撤資。

他本人在當時的發佈會上解釋稱,將公司註冊地搬去開曼群島,並非對香港沒有信心,主要是為了做生意方便。長建的註冊地原本就不在香港,且是電能的母公司。由長建吞併電能其實無可厚非,不應對此作出過度解讀。

頻頻拋售中國資産 重心轉向歐洲

華爾街見聞提及,儘管李嘉誠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首批進入大陸市場的外資商人之一,且他本人多年來一直對外稱看好內地經濟,但近年來,他卻在不斷出售內地資産。

自2011年以來,李嘉誠拋售中國資産的行動就沒有停止,最新的拋售行動是7月底傳出的長實地産尋求出售位於上海陸家嘴的在建綜合體世紀匯的消息。據澎湃新聞估算,若世紀匯得以出售,則計入超市、港口、能源等其他資産,李嘉誠近三年套現國內資産金額將達上千億元。

與拋售中國資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嘉誠旗下公司已三年沒有在大陸拿地,長江集團自2012年起也沒有再買入香港的土地。此外,李嘉誠還出售了部分港口和香港的零售資産。

李嘉誠麾下的長和係已經將業務重心從中國轉向了歐洲。

據《華爾街日報》,過去18個月,李嘉誠投資200多億美元進行各種交易,包括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一家荷蘭連鎖藥店和一家英國列車車廂製造商,以及將他旗下義大利電信公司和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合併等。這些交易的規模超過李嘉誠此前10年在歐洲進行的所有收購交易之和。

(來源:華爾街見聞)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李嘉誠是這樣一步步跟中國“説拜拜”的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5-09-10 14:26:00
繼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的“世紀大重組”之後,香港首富李嘉誠又有大手筆商業行動—長江基建吞併電能實業。若此次交易成功完成,則意味著龐大的李氏長和係企業註冊地將全部遷離中國。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