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住房抵押擔保貸款試點有望年內開展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5-06-15 08:54:00

農村宅基地不能抵押獲得貸款的法律禁區,如今正隱約顯現出一定的騰挪空間。按照國家發改委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有關工作安排,農村住房抵押擔保貸款的試點工作,有望在2015年開展。

按照工作安排,與農村住房抵押擔保貸款一併有望進行擔保抵押試點的,還將包括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的抵押擔保貸款試點。而按照現行《擔保法》、《土地管理法》等約束,無論是農村住房還是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都不能作為抵押擔保,進而獲得貸款。

作為全國土地工作的主管部門,國土資源部將具體牽頭負責這項試點工作的推進,而試點工作的初步方案,也將會同銀監會、國務院法制辦等部門共同會商確定。試點工作將採用封閉運作的方式。

年內試點有望

“從今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安排和規劃來看,確實要推進農村住房的抵押擔保貸款試點。”6月10日清晨,一位接近國土資源部的權威人士稱,如果一切順利,2015年將選擇若干地區,對農村住房抵押擔保貸款進行試點工作。

在基本確定年內開展試點工作後,國土資源部將牽頭負責試點地區的遴選工作。按照國土資源部的初步設想,將在東部、中西部各類典型地區選擇開展試點工作,以為日後的工作積累經驗。在試點初期,將會嚴格控制試點地區規模,並採取封閉運作的方式。

根據現行《擔保法》第37條第2款的規定,除以下兩種情況外,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抵押:一是抵押人依法承包並經發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權;二是以鄉(鎮)、村企業的廠房等建築物抵押的,其佔用範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同時抵押。

按照上述法條規定,由於農民的宅基地不在法律規定的可以抵押的範圍內,所以宅基地的使用權不能抵押。

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國土資源部牽頭制定了兩條主線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以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政治決議《關於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中“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的總體要求。一條主線是進行農村經營性集體建設流轉試點;另外一條主線,即是對現行農村宅基地制度進行改革試點。

在此之前,國土資源部曾著手制定《宅基地管理辦法》。在調研工作中,國土資源部的有關人員重點了解了農村宅基地的擔保、抵押、轉讓等方面的財産權權能問題。

釋放金融通路

實際上,在對《宅基地管理辦法》進行研討的過程中,國土資源部多位官員提出,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産權抵押、擔保、轉讓試點中宅基地佔有權和使用權的轉讓,對宅基地轉讓範圍、轉讓中的集體土地權能及實現形式要進行多方案設計並開展試點探索。

記者了解到,為了做好試點的基礎性工作,國土資源部也同時部署,加快包括農村宅基地在內的農村地籍調查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因為無論是試點工作,還是未來根據試點情況的全面推行,都必須要求農村住房有明確的産權産籍備案。

“按照現行的法律框架,農村住房是無法轉讓的。實質上,宅基地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分配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用以滿足其居住要求的土地,因此,其財産權始終表現為缺位,在轉讓短期無法開禁的前提下,對抵押擔保貸款進行試點,無疑是一種快捷的路徑。”一位參與《宅基地管理辦法》前期論證的專家向本報記者表示。

記者了解到,由於開展農村住房抵押擔保試點的工作,涉及到現行《擔保法》、銀行業風控體系等問題,因此,國土資源部將會同銀監會、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法制辦等部門,聯合確定試點方案。

前述專家認為,如果開展試點,則意味著農村住房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財産權,通過向銀行抵押貸款融資,農業産業化將獲得更為通暢的融資渠道。“尤其是東部特大型城市周邊的農村住房,其評估值較高,如果放開抵押貸款的約束,將能夠使農村獲得大量的資金,用以實現農業産業化。”他説。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農民住房抵押擔保貸款試點有望年內開展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5-06-15 08:54:00
農村宅基地不能抵押獲得貸款的法律禁區,如今正隱約顯現出一定的騰挪空間。按照國家發改委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有關工作安排,農村住房抵押擔保貸款的試點工作,有望在2015年開展。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