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資本進入農業 農村土地流轉合同糾紛增多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5-06-08 08:50:00

原本熱衷於在城市經營的工商資本,近年來爭先恐後地向農村發展。聯想集團“務農”,英利集團養豬,都曾引起輿論的關注。農業部統計顯示:近3年來,流入企業的承包地面積年均增速超過20%。截至2014年底,流入企業的承包地面積達到3882.5萬畝,約佔全國農戶承包地流轉總面積的10%。

4月底,農業部、中央農辦等四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範的意見》,意在引導工商資本有序進入農業,確保不損害農民權益、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農業生態環境。工商資本究竟給農村和農民帶來了什麼?如何更好地規範?本報記者近日在山東進行了調查。

農民得到更多租金和打工收入,經營和市場意識增強

72歲的姜玉訓,每天都會騎著電動車去離家四五里地的山東怡興有機蔬菜有限公司,做零工一天8小時下來,到手的錢能有60塊,“活不累,掙得也不少”。在濰坊市濰城區軍埠口鎮,若是擱在過去,像姜玉訓這個年齡的農村老人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好的“差事”。

對農民而言,工商資本下鄉帶來的最直接收益,還是土地流轉的租金。在山東的許多縣市,一畝土地每年的流轉費用在1000元左右。尤其是工商資本下鄉流轉的土地,有的甚至接近1500元。這已經高於農民兩季種糧的純收益。

工商資本下鄉帶來的新品種、新理念,也讓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民開了眼。位於章丘市聖井街道菜園村的盛泉農業生態示範園,農業旅遊效益凸顯。從濟南城區來的遊客跟著導遊進果園、鑽大棚,採摘完了再吃個飯,臨走還要帶點蔬菜瓜果回家。若是趕上週末,一天的進賬就有兩三萬元。

昌樂縣農業局副局長付天成説,工商資本下鄉不僅帶來了新的生産和經營模式,而且彌補了農民相對匱乏的市場意識。“對農業品牌的打造、推介有一定作用,能夠提高農業的效益,促進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

土地流轉合同糾紛增多,非糧化、非農化情況引人關注

工商資本下鄉,帶來效益和收入的同時,帶來的煩惱也不少。

最近,曲阜市姚村鎮鎮長孟雙建就接連兩次調解了同一起土地流轉糾紛。

事情的起因並不複雜。2013年8月,姚村鎮下轄的3個村與山東華仕集團簽訂土地流轉合同。2910畝土地,年租金每畝1200元,合同約定每年分兩次付清。由於市場因素,華仕集團資金週轉出現臨時性困難,未能按時支付流轉費用。

“10天內不付錢,麥子你也別收了,我們把地收回來!”當著孟雙建的面,各村的支書撂下“狠話”。

其實,無論是哪一方都明白,收回土地並非上策。規模化生産,已經打破了原有的田壟,農民即便拿回土地復耕,也要費些週折,更何況遠不如流轉出去的收益高。對企業而言,之前已投入上千萬,若此時終止得不償失。

其實,近年來類似的事件並不鮮見。一方面,農業項目週期長、風險大,而工商資本往往不熟悉農業,有可能産生盲目投資的問題;另一方面,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短缺,管理經營難度較大。雖然工商資本具有明顯的資金和市場優勢,但在農業生産方面的先天缺陷也不少,難免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齊魯農村産權交易中心總裁李英華認為,無論是工商資本,還是其他經營主體,一旦經營出問題,涉及的農民就是成百上千。

與此同時,“非糧化”“非農化”的現象也日益引人關注。尤其是工商資本下鄉,受利潤驅動,往往都是從事果蔬種植、農業觀光或農産品加工,極少種植糧食作物。“工商資本肯定是逐利的,什麼項目賺錢,才會進行投入。”章丘市農業局副局長劉勇表示,以目前土地流轉的平均費用測算,種糧不會賺錢,甚至會虧本。

值得注意的是,工商資本下鄉,客觀上抬高了土地流轉的租金。雖然農民從中有所獲益,但其對糧食種植帶來的負面影響業已顯現。在部分地區,一些從事糧食種植的大戶或家庭農場,因租金提高而難以為繼的現象時有出現。

此外,目前土地流轉還存在合同簽訂不規範的現象。比如農村二輪土地延包是到2028年,但不少土地流轉合同甚至簽到了2050年;比如有些流轉合同是企業與鄉鎮政府簽、鄉鎮政府再與村“兩委”簽,政府力量介入過多。

專家認為,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存在嚴重隱患,應加以規範。鋻於工商資本下鄉帶來的一些問題,也有不少地方政府存在觀望心理。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工商資本進入農業 農村土地流轉合同糾紛增多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5-06-08 08:50:00
4月底,農業部、中央農辦等四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範的意見》,意在引導工商資本有序進入農業,確保不損害農民權益、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農業生態環境。工商資本究竟給農村和農民帶來了什麼?如何更好地規範?本報記者近日在山東進行了調查。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