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夥人”誘惑:越秀地産拋出國企版跟進計劃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5-01-29 07:41:00

去年8月份,越秀地産(00123.HK)2014年年中業績會上,香港投資人問了公司副總經理朱晨一個他們很著急很關心的問題,“越秀地産什麼時候有高管持股計劃?高管不為自己打工,怎麼相信你能把公司管好?”這讓朱晨很是觸動,也很為難。當時的他,給不出具體説法,也沒有時間表,唯一能肯定的是,“早晚會有”。

半年過去了,資本市場終於等來了第一縷消息。2015年1月19日,朱晨首次正式錶態,越秀地産正在跟進合夥人制度,相關申請已上報給國資委審批。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朱晨説,過去房地産行業太好做,但對人才的重視不夠,過去資金和關係更突出,但常態化競爭後,人力資本和智力資本會越來越重要。2015年,越秀地産會在人身上做文章,“我們需要的是活力。”

曾備受房企推崇的職業經理人制度正走向十字路口,以“利益共用”為核心的合夥人制度在國內房地産行業風生水起,各類合夥人版本正在豐富化。

國企版本合夥人制

未來3—5年,大部分房企的核心將不再是簡單的快週轉,如何活得更好?這是近半年朱晨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他看來,過往的房地産開發模式會是個負迴圈,風險與困頓正在積累與放大。快週轉不能無限制地提高,高杠桿也不能無限制地放大,要在風控可控下挖掘最大發展空間,這是房企思考的重點。解決之道,是要在體制上做文章,體制變化才能産生質變。

他對萬科率先發起的合夥人制度,甚為欣賞。萬科總裁鬱亮的一句話,直接點破合夥人制度和原來職業經理人制度的最大不同。鬱亮説,“只有成為了合夥人,員工才會把企業當成自己家,才會為企業精打細算。”在推行合夥人制度後,鬱亮喊出的口號是,“萬科第四個十年後,可以培養出200個億萬富豪。”

以“利益共用”為核心的合夥人制度風潮,在國內房地産行業席捲而來。碧桂園也是行動派,其迅速通過“同心共用”計劃,為員工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碧桂園未來的區域總、項目總的年薪應該在千萬元、百萬元級別以上。”

這股熱潮,很快從民企擴散至國企,首創置業(首創禧瑞都 芭蕾雨·悅都) 和綠地集團均加入其中,如今,越秀地産正緊跟而來。

“傳統房企主要靠績效考核為導向來做員工激勵,通過設定指標、目標來對標,這有一定激勵作用,但指標設置再合理再到位,也始終是被動激勵過程,員工只衝著獎金做事,”朱晨説,合夥人制從根本上改變了激勵機制,人物性質發生了變化,“你可以想像成遊戲的三方,資本方出錢,房企出平臺,操盤人出智慧,大家都是老闆或創業家,共用房地産開發收益,它爆發出來的動力是不可估量的。

在制定公司新遊戲規則前,朱晨和他的團隊要去探討和剖析做這件事的優勢和難點,“2014年年中起,越秀地産開始花大量人力、物力去研究事業合夥人制度,也調研了萬科碧桂園等多個房企。”

“擁有國企身份的越秀地産,會比純粹的股份制民企多一些障礙和門檻,會出現是否有國有資産流失方面的疑惑,”朱晨坦承且強調,越秀地産同時也是香港上市公司,只要把這件事想透了説透了,就不怕別人來調查和審計,因為這是真正能夠深度激發企業活力的新模式。與國家層面鼓勵機制、體制改革,鼓勵多元化經營的大方向是吻合的。

至今,朱晨還不肯透露越秀地産合夥人計劃的細節,僅模糊表示,“先從項目層面開始做會相對容易一點,但只做項目跟投是不夠的。畢竟涉及多方面因素,國資委也有在考慮,相關申請已上報,具體如何做仍在考察中。”按照時代週報記者了解,目前,率先試水合夥人制的房企萬科碧桂園龍湖等,主要通過項目跟投制以及合夥人持股計劃兩個層面推進。

“通過多層次的持股結構來激發員工積極性,是越秀地産與萬科的合夥人目的相同的方向。而不同的是,我們認為,越秀地産的方案更多的是廣東省國企改革的一部分,力圖激發活力,釋放資産價值。” 輝立證券分析師陳耕在日前的研究報告中寫道,據他們判斷,未來越秀地産將在公司股權和項目股權兩方面入手,提升運營效率和資産回報率。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合夥人”誘惑:越秀地産拋出國企版跟進計劃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5-01-29 07:41:00
去年8月份,越秀地産(00123.HK)2014年年中業績會上,香港投資人問了公司副總經理朱晨一個他們很著急很關心的問題,“越秀地産什麼時候有高管持股計劃?高管不為自己打工,怎麼相信你能把公司管好?”這讓朱晨很是觸動,也很為難。當時的他,給不出具體説法,也沒有時間表,唯一能肯定的是,“早晚會有”。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