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養老的模式真正讓百姓接受 尚需時日

來源:河南日報 2014-07-16 10:09:00

對於公職人員來説,以房養老也許不是首選。52歲的李女士在省直一家二級機構工作,她按時繳納社保,退休後預計每月將領到2000多元的退休金。李女士坦言自己的現狀不需要她抵押房子獲取養老金。

也有一些市民對此養老模式“點讚”認同。網友凱拉認為現在中小城市裏,很多人都有二三套房,老人的房子用來給自己養老很合適。還有一位老人表示自己和先生去世後,房子留給堅持獨身的兒子,晚年兒子只能選擇以房養老。

相較之下,大多數人對“以房養老”反應並不熱烈,持懷疑、觀望態度較多。而在新浪調查中,一項關於以房養老的調查結果顯示,高達63%的被調查人明確表示不會選擇“以房養老”,接近60%的人不同意父母“以房養老”。

百姓顧慮:怕人沒了房子也沒了

與保險公司以往推出的其他新險種不同,“以房養老”引起了人們更多的顧慮和質疑。

張淑真來自漯河市,目前在鄭州尚無住房。她算了一筆賬:目前樓市促銷力度很大,買一套小戶型的新房,首付只需5萬元左右,餘款銀行按揭。等自己將來不再工作後,她可以將此房出租,按現在的租房價格來算,每月租金預計在2000元月左右。“以後租房的價格肯定只漲不落。”她説,再加上自己參加了城市居民醫療保險,也買了相關的商業養老保險,這樣算下來,以後的養老金來源還比較穩定。

“靠房子租金生活,就是以後人沒了,我的孩子還能落套房子。要是抵押給保險公司,那人沒了房子也沒了。”張淑真説。

跟張淑真想法類似的市民不在少數。中國人喜歡説文解字,“家”的意思是什麼?頭上有屋瓦地上養著豬(豕)這便是家。有了房屋,便有了家。而這個房屋,有著傳遞親情的意義。“如果我把房子抵押出去,子女們會沒想法?我也覺得心不安。”一位老者笑著説。

除了無法逾越的傳統觀念,人們對以房養老還有實際操作過程的疑慮。一位受訪者表示如果買了以房養老的保險後,第二年即發生意外去世,“這個賬怎麼算?”

關鍵是,房子如何估值才能讓個人和保險公司皆能接受?假若一套50平方米、房齡40年的住房參保,估值30萬元左右,每個月能返還個人多少養老金?老人將房子抵押之後,何處安身?返還的養老金能否供老人入住養老院或者租住其他房屋?

於是有業內人士建議,居住在城市,獨居老人或者無子女老人比較適合以房養老。

但這類人群同樣有顧慮。83歲的王先生是省審計廳的離休幹部,老伴在3年前去世,兒女都在國外定居,王先生現居170多平方米的房子。對於王先生來説,他的情況十分符合以房養老的政策要求。然而,他卻有自己的考慮。首先,自己每月的養老金足夠個人生活開銷。其次,他最擔心的是如果將房子抵押給銀行或保險公司,覺得自己虧損較大。“再説自己年事已高,還能領取幾年養老金呢?”

保險公司:期待儘早出細則

“新政策剛出臺,群眾對以房養老有誤解或者擔心很正常。”7月12日,中國人壽保險公司河南省分公司一位負責人表示,有些人的擔心其實是因目前詳細規則尚未出臺而致。

這位負責人解釋説,從保監會出臺的《意見》來看,以房養老試點産品有兩類,一是參與性産品。是指保險公司可參與分享房屋增值收益,通過定期評估,對投保人所抵押房屋價值增長部分,依照合同約定投保人和保險公司共同分享;二是非參與型産品,指保險公司不參與分享房屋增值收益,抵押房屋價值增長全部歸屬於投保人。

“如果客戶在投保期間病故,按照第一類産品規定,抵押房屋以及增值部分歸保險公司所有;按照第二類産品來執行的話,餘下的抵押房屋價值歸客戶的繼承者所有。”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以房養老的模式真正讓百姓接受 尚需時日
來源:河南日報2014-07-16 10:09:00
7月1日起,“以房養老”保險開始在京滬穗漢四地試行●記者發現,“以房養老”百姓疑慮較多,保險公司亦有棘手之處●相較國外成熟的“以房養老”模式,國內做法有待發展和完善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