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光:由陽光100上市看“樓市崩盤論”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4-03-01 09:00:00

2月24日發生的A股和港股市場地産股集體暴跌事件,或許可以視為人們對近期樓市走勢的悲觀情緒的一次釋放。

這股悲觀情緒,自年初王石、馮侖等大佬在不同的場合表達過對2014年樓市走向的不看好便開始積累。隨即在2月中後旬因杭州樓市降價潮,和興業銀行暫停房地産類貸款業務而迅速發酵升溫。最終釀就的,便是2月24日起地産股的集體暴跌事件。

“樓市崩盤論”的輿論傾向又開始在一些媒體的版面上出現,而地産股暴跌則似乎是最好的注腳——這是資本市場給出的判斷。

但樓市真的不行了嗎?開發商的投資行為卻完全可以給出另一個判斷。

從土地市場來看,至少一線城市的土地市場依舊火爆,2月份,北京、廣州土地出讓市場火熱,先後以109億元和155億元創下了單日土地拍賣新高,高溢價現象也出不窮。儘管在南京、杭州等地出現了土地流標事件,但仔細分析,流標的地塊均為商業用地,地塊位置並非市中心,而政府還對競買人條件設置了較為苛刻的附加要求。而房企整體拿地的踴躍性,還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樓市真是要“崩潰”,甚至只是下行了,開發商會在土地市場做這麼多投資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投資者的行為已經在説明,他們對市場的判斷與輿論中“樓市崩盤論”的調性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高和資本董事長蘇鑫先生便在地産股暴跌之後撰文發表了他的看法。他認為,從政策的延續性而言,未來的房地産信貸政策將延續2013年的政策,即總量控制、結構調整和區別對待。?此前興業等銀行暫停房地産融資業務的原因,更多是個別銀行基於自身業務狀況作出的調整,不具普遍性。

而本屆政府的樓市調控政策思路及具體操作,預計在2014年也不會有大的調整,對市場的直接干預已較之前大幅降低。

地産商們的觀點如此,資本市場投資者們的意見其實也沒見多悲觀。如果了解更多一些資訊,或許我們會覺得,2月24日的地産股大跌,只是資本的一次成功概念炒作。而並非他們對房地産市場的真正預期。

近期赴港IPO的內地房企或許就是一個很好的風向標。

近期,老牌房企陽光100正式在香港市場啟動招股。按説這樣一個糟糕的市場環境,外加香港市場近幾年來對內房股的低估值傾向,陽光100的赴港IPO之路好過不到哪去。但現實卻是另一回事,筆者了解到的消息,從第一天路演認購的情況來看,陽光100的認購形勢明顯好于預期,一些大型機構都已經下單。有香港媒體稱,在招股首日,陽光100便已獲得八家機構投資者約1.207億美元的認購。由於陽光100的募資規模並不大,約在2.5至3億美元之間。這等於是説招股首日,陽光100便已完成一半的認購。

誠然,陽光100頗為順暢的路演,可能與企業本身的優質脫離不了關係。而在過去七八年時間裏,陽光100完成了從一個住宅開發商到商業地産開發商的轉型,並憑藉著獨具特色的“街區綜合體”産品,在商業地産市場贏得了差異化競爭優勢。

但話説回來,假如資本市場真像地産股暴跌所顯示的那樣,不看好內地房地産市行業的發展的話,那他們會願意向一支剛剛啟動IPO的房地産企業投資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筆者的角度來看,2月24日的地産股大跌,更像是短期內資本的一次話題炒作行為。

問題又來了,在成功炒作“樓市崩盤論”,並使得地産股價格大跌之後,資本方的下一步將會是什麼?

或許抄底,並利用隨後的升值盈利,才是這輪股市炒作中最重要的一環。

(作者係莊淩顧問創始合夥人)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張映光:由陽光100上市看“樓市崩盤論”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4-03-01 09:00:00
近期,老牌房企陽光100正式在香港市場啟動招股。按説這樣一個糟糕的市場環境,外加香港市場近幾年來對內房股的低估值傾向,陽光100的赴港IPO之路好過不到哪去。但現實卻是另一回事,筆者了解到的消息,從第一天路演認購的情況來看,陽光100的認購形勢明顯好于預期,一些大型機構都已經下單。有香港媒體稱,在招股首日,陽光100便已獲得八家機構投資者約1.207億美元的認購。由於陽光100的募資規模並不大,約在2.5至3億美元之間。這等於是説招股首日,陽光100便已完成一半的認購。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