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失衡扮演了時下房價高企的主要推手

來源:地産中國網綜合 2014-01-02 08:15:00

北京時間12月19日,美聯儲議息會議宣佈:從2014年1月起把850億美元的每月購債規模縮減100億元至750億美元,每月購買的MBS和國債各縮減50億美元,分別至350億美元和400億美元。美聯儲在金融危機後實施5年的三輪量化寬鬆(QE)政策將逐步退出。消息埔出,美股暴漲,其中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上漲165.43點,漲幅達1.04%。黃金則震蕩收跌逾1.0%並創兩周低位。

QE退出引發的傳導波由此生發。對中國而言,那些在2013年前仆後繼、一波接一波抄底黃金的中國大媽們頓時亂了方寸,因QE退出引發的年底又一波暴跌證明她們抄底抄在了“半山腰”。預計隨著QE退出,美元有望重拾升值通道,未來或是一個強勢美元時代,大宗商品或陷入綿綿熊市。研究報告顯示多數機構對2014年黃金價格依舊看跌。廣東省黃金協會副會長朱志剛近日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亦預計,2014年中國國內金價將繼續“熊下去”,應該在220~240元/克之間徘徊,不排除跌破210元/克的可能。

與此同時,在美元重拾升值軌道的預期下,2013年以來人民幣勢如破竹般快速升值、屢創新高的步伐或將被抑制,人民幣兌美元6:1或是短期乃至中期人民幣升值的一個上限。

國際資本流動或將逆轉,即由中國等新興市場回流美國,也將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流動性帶來短期壓力。尤其適逢當下,市場人士綜合相關因素判斷中國正面臨流動性吃緊的背景下,QE退出恐令流動性承壓。不過樂觀市場人士認為由於中國資本賬戶尚未完全放開,因此通過正規渠道流入的遊資、熱錢並不多。加之這些投機資本從事的都是短期行為,因此當局完全可以應付短期投機資金撤離市場的風險。QE縮債消息發佈不久後,12月23日,中國銀行間市場基準回購利率刷新2013年6月“錢荒”時的記錄,7天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盤中一度觸及9.8%,超過了6月該利率9.29%的最高水準。

12月19日晚,中國央行通過官方微網志向市場釋放穩定信號稱:已運用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調節市場流動性。並明確表示,如有必要,將據財政支出進度情況,繼續向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通過SLO提供流動性支援,然而連續三天通過SLO工具共計釋放了3000億元流動性並未緩解市場恐慌,直到12月24日央行又重啟逆回購,貨幣市場利率終於回落,但是資金價格仍居於高位,流動性緊張的陰影仍未驅散。不過央行接連出手,表明瞭其對流動性緊張不會坐視不管。因此,儘管今年央行會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應對未來可能的流動性緊張,不排除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QE退出加劇流動性短期緊張的鏈條亦或傳遞至中國的房地産業。中國房地産長期的“泡沫”會因此被擊破嗎?從中國住建部的統計口徑來看,過去十年,中國房屋均價上漲了120%;從中原地産的統計口徑來看,過去十年,北京二手房均價上漲了263%。中國房價在過去十年經歷了快速持續上漲。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11月份,中國70個城市的房價仍有69城同比上漲,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房價當月同比漲幅全部超過20%。房價持續高燒不退。

事實上,造成房價高企不下有多種因素,比如政府高價出售土地、開發商抬高房價、供求失衡、以及外資熱錢的推高。而第三個因素即供求失衡扮演了時下房價高企的主要推手。這尤其可以用來作為一線城市房價高燒不退的原因。因此,只要供不應求,即使發生了資本撤離、流動性緊張,高房價依然存在,泡沫破裂的情形更不會發生。至於外資熱錢的推高因素,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國內房地産吸收的外商投資佔服務業吸收利用外資的19%以上(當時統計的服務業包括了房地産)。境外遊資、熱錢在中國房地産市場數量有限,且目前中國政府對境外資金進入房地産領域有很多限制性政策,因此難掀大的風浪。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供求失衡扮演了時下房價高企的主要推手
來源:地産中國網綜合2014-01-02 08:15:00
QE退出加劇流動性短期緊張的鏈條亦或傳遞至中國的房地産業。中國房地産長期的“泡沫”會因此被擊破嗎?從中國住建部的統計口徑來看,過去十年,中國房屋均價上漲了120%;從中原地産的統計口徑來看,過去十年,北京二手房均價上漲了263%。中國房價在過去十年經歷了快速持續上漲。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