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圍觀讓“貪官”現形
從“表哥”、“房叔”的落馬,再到“雷政富不雅視頻”、“單增德離婚保證書”等熱點事件,2012年以來,“網路曝光——紀委介入——核查處理”成為腐敗案件查處的一條新路徑。
“微網志一轉、圍觀千萬”。我國網民數量5.38億,一張艷照、一段不雅視頻,極易使網路形成強大的輿論場,發酵速度驚人。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調研部部長蔡玲説,大量網民圍觀,碎片化的資訊拼湊出事件的大致面貌,倒逼反腐進程。雷政富不雅視頻曝光到被免職和立案調查,前後僅用63小時,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但一些代表委員同時表示,由網民參與的網路反腐熱潮正在悄然改變著我國的反腐格局,不過如不加以規範,負面效應將影響反腐效果,比如一些低俗化、娛樂化的網路反腐傾向容易形成集體性的非理性力量,導致“誤傷”甚至侵權違法行為的發生。全國人大代表李建保説,被曝光“擁有24套房産”的“房嬸”,經查實,只是一名普通工程師,其6套房産也都是合法所得。
網路反腐需脫去“娛樂”外衣
“網路反腐是一把雙刃劍。”一些代表委員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公民建設比較滯後,在整體公民素養還不高、法治意識不強的情況下,網路反腐同樣存在隱患。
“網路反腐大部分靠文字、照片、視頻等,從這些途徑‘揪’貪官,容易流於表面化。”全國政協委員、海南儋州市副市長鄭剛説,個人監督的力量比較薄弱,還可能帶有不良動機或情緒,“這讓網路反腐往往‘真假相摻’,其客觀性會打折扣。”
鄭剛進一步指出,依靠“辨認”官員的服飾、香煙、名錶等反腐,難以為繼。
“必須看到,網路反腐熱的背後,暴露出目前舉報機制不健全、渠道不暢通等體制機制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施耀忠説,正常的舉報程式過於複雜,人們利用網路舉報速度快、影響大、低成本,容易形成輿論氣場等特點,希望以此引起紀檢監察機關的注意。
此外,一些代表委員認為,以“小三”“私生子”“艷照”“別墅”等內容的網路舉報,伴有利益糾葛,甚至惡意攻擊,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反腐的嚴肅性。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表示,依靠人肉搜索,曝光個人隱私、家庭成員照片進行反腐,這不是反腐的有效形式,“對他人隱私的尊重不夠,甚至觸犯了法律。”
施耀忠認為,網路監督與造謠誹謗、言論自由與人身攻擊等,沒有明確的法規界定,相關法制建設如跟不上網路的發展,網路監督、舉報等就不能在法制化軌道上運作。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