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取消限購:首套房首付降至兩成,鼓勵“賣舊換新”

來源:澎湃新聞 2023-09-08 14:50:23

據“南京發佈”9月7日消息,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全面支援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要求,在8月4日《進一步優化政策舉措促進南京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基礎上,結合南京市情實際,對六項措施進行明確。南京是還對一些新舉措中一些疑問進行解答。

一、落實國家信貸政策最新要求

落實國家調整優化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和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貸款利率政策,更好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最新要求是:8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關於調整優化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的通知》明確,對於貸款購買商品住房的居民家庭,首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統一為不低於20%,二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統一為不低於30%。

首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政策下限按現行規定執行,二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政策下限調整為不低於相應期限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加20個基點。

二、部分區不再需要購房證明

為進一步優化購房服務流程,自9月8日起,玄武區、秦淮區、建鄴區、鼓樓區等四區範圍內購買商品房不再需要購房證明。

事實上,上述四區此前是南京僅剩的限購區域。這四個區域不再限購後,意味著南京取消了商品房限購。

三、出臺集體土地房票安置辦法

對徵收集體土地涉及住宅房屋的,鼓勵被徵收人選擇房票安置,滿足被徵收人多元化安置需求,縮短安置過渡週期,具體由各區制定實施細則。

四、對購置新房實施補助

部分區域對在2023年8月1日-12月31日期間購置新建商品住房的給予補助,具體補助標準和條件以各區細則為準。

購置新建商品住房享受補助政策適用於哪些區域?補助標準是什麼?

“南京發佈”解釋,該政策適用於新六區(江北新區、江寧區、浦口區、六合區、溧水區、高淳區)和棲霞區(龍潭街道、棲霞街道)、雨花臺區(古雄街道、板橋街道、雨花經濟開發區及西善橋街道秦淮新河以南地區)。補助標準是不低於合同總價的1%,具體補助標準和條件以各區細則為準。

五、實施“賣舊換新”補助

在享受第四條補助的基礎上,對出售自有住房並購買90平方米以上新建商品住房的,再給予一定補助,具體補助標準和條件以各區細則為準。

“賣舊換新”補助力度有多大?在享受購置新房補助的基礎上,對出售自有住房並購買90平方米以上新建商品住房的,再給予不低於合同總價0.5%的補助,具體補助標準和條件以各區細則為準。

六、推出“換新購”服務

南京房地産業協會、房地産經紀行業協會聯合開發企業、重點經紀機構推出“換新購”服務,搭建“換新購”超市,超市房源不高於案場銷售最低價,通過“優先賣、放心買”保底交易服務,縮短二手房出售和新房購買週期,加快滿足居民住房改善需求。

購房者與開發企業簽訂新建商品住房“放心買”認購協議,同時與經紀機構簽署二手房“優先賣”協議。在約定的30-90天時間週期內,通過線上流量加推、經紀人聚焦推廣等方式,縮短二手房售出週期;若二手房在約定時間內未售出,則開發企業按約定退還新建商品住房認購金,購房者無需承擔違約風險。自9月8日起,購房者可在南京房産微政務“房幫寧”平臺查詢“換新購”欄目,了解在售新建商品住房項目房源、優惠方案、合作經紀機構和操作流程等資訊。

同時,對於今後如何報名購買新建商品住房?“南京發佈”解釋稱,憑居民身份證通過 “房幫寧”微信小程式“寧小通”報名通道報名,辦理房屋交易登記時不再核驗購房資格。

人才和無住房家庭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可申請購房資格核驗單,已開具且在有效期內的人才購房證明和無住房購房證明視同核驗單,可優先選房。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南京取消限購:首套房首付降至兩成,鼓勵“賣舊換新”
來源:澎湃新聞2023-09-08 14:50:23
據“南京發佈”9月7日消息,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全面支援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要求,在8月4日《進一步優化政策舉措促進南京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基礎上,結合南京市情實際,對六項措施進行明確。南京是還對一些新舉措中一些疑問進行解答。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