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廈高鐵全線站房建設完成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3-08-29 18:43:51

8月29日,隨著新建福州南站客站服務智慧管控平臺調試完成,標誌著福(州)廈(門)高鐵全線站房建設完成,為今年年內全線具備開通運營條件打下堅實基礎。

福廈高鐵全線共設8座車站,于2021年3月開始建設,其中福清西、泉港、泉州東站、泉州南站4座車站為新建車站;漳州站為既有車站改擴建;福州南、莆田、廈門北站為並行既有站新建站場及站房,建成後可實現新老站房便捷換乘。

福廈高鐵各站房充分融合地域文化特點,呈現“一站一景”鮮明特色。為了確保全線站房順利建設完成,建設與施工單位創新工藝工法,融入智慧建造,為東南沿海城市增添了一座座打卡新地標。

作為福廈高鐵建設難度最大的廈門北站,站房臨近既有線並下穿地鐵,安全形勢複雜,施工難度大。建設人員從站房施工到運營維護採用BIM全生命週期資訊化管控手段,實現安全、高效、智慧建設。施工期間累計應用混凝土收面機器人、鋼結構自動焊接機器人等15種智慧設備,開發鋼結構健康監測、深基坑監測等9種智慧監控平臺,精心打造現代化智慧鐵路站房。在智慧運營方面,新建廈門北站配備了全國高鐵站房面積最大的天氣感應式智慧天窗和7000平方米智慧光纖系統,讓旅客候車體驗更加智慧、舒適。

福廈高鐵福州南站是全線站房中建設面積最大的站房,建築總規模40.72萬平方米,採用“橋下站房”設計,施工過程中梁柱節點處鋼筋複雜,給站房施工帶來較大困難。建設者採用分區推進、流水施工,有效地保障了工期目標兌現。站房下方正在運營的既有地鐵1號線,給站房施工帶來了巨大挑戰。為防止對地鐵産生影響,建設者採用雙護筒工藝,確保樁基施工成樁品質。為了讓旅客擁有舒適的候車體驗,候車室照明系統上應用了光電技術,通過漫反射照明的方式讓候車室照明更加自然。公共衛生間進行了優化設計,倣水磨石玻化磚、裝飾石膏板吊頂、倣木紋蜂窩鋼板隔斷、定制臺面鏡等讓旅客候車體驗進一步升級。8月29日,隨著新建福州南站客站服務智慧管控平臺調試完成,標誌著福(州)廈(門)高鐵全線站房建設完成,為今年年內全線具備開通運營條件打下堅實基礎。圖為8月18日,福廈高鐵泉港站航拍圖。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供圖

福廈高鐵全線7座新建站房,分別融入當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風光、人文精神、歷史文化,處處有細節,處處有文化,充分體現八閩大地山福水福人福的濃郁福建特色。福州南站以“榕蔭聚福、絲路方舟”的設計理念,以“古厝疊浪”為主要元素,融合傳統與現代,兼具實用與美感。福清西站採用“三幅之地、展翼騰飛”的設計理念,融入了山水入夢的特色,體現福山竹夢、清水玉融的建築特點。莆田站站房整體呼應山水之勢,將莆田城市的媽祖文化融入其中,盡顯“梳帆載志、騰浪遠航”的設計理念,體現莆田人民拼搏精神。泉港站選取閩南古厝的紅磚、白石等基本元素,用連綿躍動的屋頂輪廓、層疊的立面幕墻,象徵泉港丘陵、大海的基本地貌特徵。泉州東站將“紅磚古厝、海絲風帆”理念充分體現在站房設計中,盡顯“百舸爭流千帆競,海絲之路泉州門”城市風貌。泉州南站站房運用閩南特色的“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建築意象形式,整體造型依山就勢,體現歷史文化建築與自然環境的互融互合。廈門北站以“東海之濱、再泛漣漪”的設計理念,形似浪花綻放的屋面、氣勢沖天的龍舟式燕尾脊、絲滑柔順的海浪狀天花,宛若一座“海上鷺島花園”。圖為8月19日,福廈高鐵福州南站的榕樹型支柱。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供圖

福廈高鐵是中國“八縱八橫”高鐵網主通道“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計劃今年年內具備開通運營條件,屆時全部新建和擴建車站、站房、站場將同步投入使用,為沿線老百姓出行提供便利條件。東南沿海鐵路福建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林依飛指出,這條鐵路建成通車後,福州、廈門將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廈門、漳州、泉州等地將形成“半小時交通圈”,東南沿海城市群將串聯起一條“黃金旅遊帶”,對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沿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福廈高鐵全線站房建設完成
來源:中國新聞網2023-08-29 18:43:51
8月29日,隨著新建福州南站客站服務智慧管控平臺調試完成,標誌著福(州)廈(門)高鐵全線站房建設完成,為今年年內全線具備開通運營條件打下堅實基礎。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