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橋飛架構建貴州現代化高品質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3-08-09 15:09:49

時下,在被稱為“地球裂縫”的花江大峽谷上,六安高速(六枝至安龍高速公路)花江峽谷大橋正在建設中。

204米高的6號主塔,已于2023年4月順利封頂。設計塔高262米,相當於80多層樓房高度的5號主塔正在加緊建設中。2023年3月以來,它以平均每天0.8米的速度向上“生長”。

主塔建設往往是橋梁建設“最難啃的硬骨頭”。花江峽谷大橋不僅地形陡峭,且最大風速超過12級。在施工伊始,花江峽谷大橋就用專門觀測風的設備觀測橋位風場,經數據處理與分析後,獲知橋位風速風向等基本規律。

經過一次次試驗探索,花江峽谷大橋搭建了智慧化的施工系統,通過5G網路將各種施工設備聯繫起來,同時配有智慧塔吊、高強度抗風電梯等一系列配套設施,不僅有力提升工程建造質效,還可抵禦15級大風,確保施工安全。

“在貴州山區建設超級大橋,雖有很多經驗可循,但花江峽谷大橋這樣的跨度、高度,對橋梁設計與施工都是一次全新的超級挑戰。”作為花江峽谷大橋設計團隊負責人,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設計師葉洪平説。

多年來,貴州在建橋技術工藝方面不斷地精進和創新,建橋更加智慧,建橋精度更高。雄踞在貴州崇山峻嶺中的一座座高橋,展示著貴州建橋技藝的高度和難度,更體現著貴州交通發展的速度和品質。

德余高速烏江大橋整體剛結體系用22萬套高強螺栓連接,無任何焊接,栓接精度嚴格控制在3毫米之內。

花魚洞大橋在原橋的基礎上進行拆除重建,獲得11項國家專利技術、1項省級工法,尤其是中國首創的“邊建邊拆”的改建方式,用“舊橋建新拱、新拱拆舊橋”,新舊騰挪漸次回收廢料、廢水,再作為新橋原料使用,不造成環境污染,成為山區橋梁改建典範,是貴州首座“提籃”式公路橋梁,並獲得橋梁屆的“諾貝爾獎”古斯塔夫斯·林德撒爾金獎。

壩陵河大橋建設時,設計出了滿足該橋吊裝作業的全回轉橋面吊機——“全回轉橋面吊機懸臂拼裝機”。這一技術實現了首次在國內使用橋面吊機進行懸索橋的安裝。

平塘特大橋最高主塔相當於約100多層的高樓,為世界最高鋼筋混凝土橋塔。為按時完成工期,建設者根據環境條件和超高泵送要求,配製12種C50混凝土配合比,實現C50混凝土320米高塔“一泵到頂”的歷史性突破。靠這項絕技,橋梁實現了每天“長高”半米。

過去10年,貴州省橋梁建設方面發佈技術指南20部、地方標準7部,申請專利13項,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創造了數十個世界第一。

山高谷深,溝壑縱橫,一條條“貴州路”、一座座“貴州橋(隧)”串聯起“千山萬壑”,讓貴州變身“高速平原”。

以“跨越·通往世界的橋梁”為主題的2023多彩貴州·第十六屆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8月22日起至10月8日將在貴州省遵義市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綏陽十二背後)展出。在展覽上,可以一次性觀賞貴州絕大多數高難度、世界級的橋梁,感受山間橋隧帶來的震撼。

截至2022年底,貴州在近126萬個山頭裏建了21萬公里公路,其中高速公路8331公里,橋梁超過2.8萬座,是1949年貴州全省公路橋梁總數357座的78.5倍。貴州橋梁實現懸索、斜拉、拱式、梁式類型全覆蓋,在建設規模、橋梁類型、體系結構、關鍵技術等方面,走在中國全國乃至世界前列。

這些橋,構建了貴州更加開放互聯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貴州交通向北可以連接成渝,向東連接長三角,向西連接雲南通往東盟,向南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和北部灣。

如今,貴州高速公路里程已經達到8368公里,預計“十四五”末將達到9500公里。截至2022年底,貴州省高速公路出省通道達25個,預計“十四五”末將達到29個,與周邊省份形成至少3個省際通道,省域內實現以貴陽為中心的“2小時”覆蓋黔中經濟圈、“4小時”通達全省、“7小時”通達周邊省會城市的“247高速公路交通圈”。

貴州省交通運輸廳黨委書記、廳長邱禎國説,萬橋飛架、大道縱橫,讓貴州敞開了開放大門。以橋梁為紐帶的交通基礎設施拉近了貴州與鄰近省份、與全國主要經濟圈的時空距離。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萬橋飛架構建貴州現代化高品質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來源:中國新聞網2023-08-09 15:09:49
​時下,在被稱為“地球裂縫”的花江大峽谷上,六安高速(六枝至安龍高速公路)花江峽谷大橋正在建設中。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