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門聯合發聲,張波就今日會議涉房地産內容做解讀分析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23-08-04 13:24:58

8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聯合召開新聞發佈會,重點是深入解讀打好宏觀政策組合拳,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延續、優化、完善並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大力支援科技創新、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發展等方面的政策舉措及落實實施情況。

涉及房地産方面,主要提及推進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指導銀行依法有序調整存量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化解房地産風險、“保交樓”、租賃住房等。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就今日會議涉房地産內容做出相關解讀分析。

1、目前各部門正在抓緊落實,其中引導市場利率下行、促進汽車等大宗商品消費、推進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擴大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産投資信託基金(REITs)發行規模等政策措施已經陸續出臺實施,其他政策也在抓緊推進,為經濟持續恢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

解讀:關於推進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這部分在7月的政治局會議也重點提及,這部分改造將對樓市的長期供求層面産生深遠影響,由於是四個部門聯合召開會議,將非常有利於從産業規劃、金融、稅收等多方面形成政策合力推進,由於需要規劃先行,堅持穩中求進、積極穩妥推進,因此政策出臺和落實的節奏會趨於穩步化,對樓市的影響也會更為長遠。

2、近年來企業貸款利率下降成效明顯,未來還將繼續發揮好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導作用,指導銀行依法有序調整存量個人住房貸款利率。

解讀:目前來看,存量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的下調的方向已經明確,目前主要政策的具體制定層面,存量房貸利率的下調一方面可以減輕已購房群體的經濟負擔,對於其增加生活類消費開支起到一定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提前還貸現象的出現,有利於銀行優質房貸資産的穩定。當然,存量房貸利率的下調對於房地産增量市場並不會起到直接作用,間接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3、同時,在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等方面加強政策儲備,不斷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

解讀:對於自住性購房需求的保障是這幾年屢屢提及的重點,目前的問題依然還在政策的落實,尤其是一線城市政策的落實,隨著各層喊話聲量不斷加大,政策落地目前只是時間問題,但政策力度的大小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尤其是“認房不認貸”能否在一線城市落地。

4、系統謀劃、精準施策,穩妥處置化解房地産、地方債務、金融等領域風險隱患,大力提升糧食、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延續實施支援“保交樓”工作、幫助處置不良資産等階段性政策。同時,在防範化解內外部風險挑戰等方面加強政策儲備,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解讀:供需兩側共同發力,才能推進房地産市場平穩發展,從目前來看,樓市的供給側癥結主要體現在房地産開發行業面臨的風險,這一風險並不只是影響到房企自身,對於保交樓、地方債、土地市場都會形成直接或間接影響,是影響房地産市場的重要因素。從目前表態來看,對於房企風險的關注度依然較高,下一步強化對房企“保交樓”落實,強化對優質房企的融資支援,加大對出險房企的全方位診斷將是政策的重點。

4、支援房地産市場平穩運作。延續實施保交樓貸款支援計劃至2024年5月末,同時穩步推進租賃住房貸款支援計劃在試點城市落地。

解讀:除了對房地産交易市場的關注外,對於租賃亦有較高關注度,租購並舉的長效推進機制,通過租賃解決新青年、新市場居住問題的方向沒有發生變化。租賃房源的多渠道共建本身也需要更多資金側的支援,目前這類資金會重點偏向於大型央國企的保障性租賃房源,並結合REITs等多種融資方式來解決資金來源問題。

由於房産稅並未被重點提及,預計短期內並不會試點推進,有待房地産市場回歸平穩後再進行統籌規劃落地。

(責任編輯:王奕歌)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四部門聯合發聲,張波就今日會議涉房地産內容做解讀分析
來源:中國網地産2023-08-04 13:24:58
涉及房地産方面,主要提及推進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指導銀行依法有序調整存量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化解房地産風險、“保交樓”、租賃住房等。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就今日會議涉房地産內容做出相關解讀分析。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